2006年,隆陽區總面積5011平方千米,總人口87.68萬人。轄2個街道、6個鎮、6個鄉、4個民族鄉;12個居委會、298個行政村。
永昌街道 面積 52平方千米 人口 7.22萬人 郵編:678000 代碼:530502001
全街道轄4個居委會、7個行政村:民強街、黌學街、北關區、杏花;下村、紅廟、白塔、太平、紅花、沈官、廖官。辦事處駐杏花。
原永昌鎮1966年為城關鎮,1991年更名永昌鎮。2005年撤銷永昌鎮,分其部分行政區域與河圖鎮的紅廟、下村、太平、白塔、廖官、沈官、紅花7個行政村合并設立永昌街道。2005年11月28日正式成立。轄4個社區和7個行政村,128個村(居)民小組,轄區面積52平方千米,截至2005年末,常駐人口91687人,戶籍人口78664人,其中農業人口34377人。
蘭城街道 面積 31平方千米 人口 7.18萬人 郵編:678000 代碼:530502002
全街道轄8個居委會、2個行政村:上巷街、下巷街、龍泉、東門、南關、岱官、王官、灣子;漢營、沙河。辦事處駐王官。
原永昌鎮1966年為城關鎮,1991年更名永昌鎮。2005年撤銷永昌鎮,分其部分行政區域與漢莊鎮的漢營、沙河2個行政村合并設立蘭城街道。
板橋鎮 面積 346平方千米 人口 9.36萬人 郵編: 代碼:530502102
全鄉轄31個行政村:板橋、沙壩、小永、郭里、臥佛、妻賢、孟官、高海、北漢莊、烏龍、世科、馬王、唐家、青蓮、沙登、郎義、雙脈、清水、李家寺、董達、左所、秋山、蘇家、官坡、西河、下付家、阿家、柴河、柳上、長嶺崗、羅寨。鎮政府駐板橋。
民國為板橋鎮,1958年建上游公社,1988年復名板橋鎮。2005年將原老營鄉的西河、阿家、柴河、下付家4個行政村和金雞鄉的羅寨行政村及河圖鎮的長嶺崗、柳上2個行政村劃歸板橋鎮管轄。
河圖鎮 面積 189平方千米 人口 4.97萬人 郵編: 代碼:530502103
全鎮轄10個行政村:河村、河上村、金竹林、魏家、田壩、青陽、董官、打漁、化美、官田。鎮政府駐河村。
河圖鎮是哀牢古國首邑所在地。明屬城東里,清時為東哨,民國元年謂二區東哨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稱二區(永鑄)河圖鄉,1950年置河圖鎮,1958年10月屬東風人民公社河圖管理區,1984年2月成立河圖區,1988年3月改為河圖鄉,1996年9月撤鄉改鎮。2004年底全鎮轄19個行政村,108個自然村, 282個村民小組,21775戶90307人。2005年將河圖鎮的紅廟、下村、太平、白塔、廖官、沈官、紅花7個行政村劃入新設立的永昌街道。
漢莊鎮 面積 217平方千米 人口 6.85萬人 郵編: 代碼:530502104
全鎮轄18個行政村:漢莊、云瑞、彭海、沈家、永鑄、楊官、方官、賈官、大堡子、小堡子、龍潭、青崗壩、巖箐、金竹田、莊房、灰窯、蒿子、團山。鎮政府駐漢莊。
1953年為漢莊鄉,1958年為火箭公社,1988年復改漢莊鄉,1996年撤鄉建鎮。2005年將漢莊鎮的漢營、沙河2個行政村劃入新設立的蘭城街道。
蒲縹鎮 面積 312平方千米 人口 5.00萬人 郵編: 代碼:530502105
全鎮轄23個行政村:蒲縹、王頭寨、雙河、楊三寨、馬家寨、塘子溝、山門口、水井、雙橋、馬街、石畝河、羅板、平溝、冷水箐、兩眼井、菖蒲塘、黃泥、茨茹塘、大田、榿木林、紅巖腳、核桃、秉塞。鎮政府駐蒲縹。
1958年建蒲縹公社,1988年改鄉,1996年撤鄉建鎮。2005年將原道街鄉大田、榿木林、紅巖腳、核桃、秉塞5個行政村劃歸蒲縹鎮管轄。
瓦窯鎮 面積 446平方千米 人口 3.57萬人 郵編: 代碼:530502106
全鎮轄25個行政村:老營、阿石寨、舊寨、阿依寨、六合、克恭、大浪壩、大蒿、小浪壩、磨房、瓦窯、大寨、安樂、馬轉彎、龍舞、木瓜、毛竹棚、橫山、中和、松坡、上河灣、下河灣、繁榮、祝家寨、下麥莊。鎮政府駐瓦窯。
原瓦窯白族彝族鄉1958年為勇敢公杜,1988年改瓦窯鄉,1990年設瓦窯白族彝族鄉。原老營鄉1958年設老營公社,1988年為老營鄉。2005年撤銷老營鄉和瓦窯白族彝族鄉,合并設立瓦窯鎮,管轄原瓦窯白族彝族鄉行政區域和原老營鄉的老營、阿石寨、六合、舊寨、磨房、大薅、小浪壩、大浪壩、克恭、阿依寨10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原瓦窯白族彝族鄉政府駐地。將原老營鄉余下的西河、阿家、柴河、下付家4個行政村和金雞鄉的羅寨行政村及河圖鎮余下的長嶺崗、柳上2個行政村劃歸板橋鎮管轄。
潞江鎮 面積 756平方千米 人口 6.95萬人 郵編: 代碼:530502107
全鎮轄27個行政村:道街、江東、澡塘、登高、石頭寨、三達地、壩灣、叢崗、芒柳、張貢、丙悶、芒棒、新寨、禾木、莫卡、香樹、石梯、芒顏、邦隴、頓東、芒旦、新城、庫老、東松、筲箕寨、郝亢、白花。鎮政府駐小平田。
原璐江傣族鄉1958年從龍陵縣劃入設壩灣公社,1988年改鄉,1995年改璐江傣族鄉。原道街鄉1971年建道街公社,1988年改鄉。2005年撤銷道街鄉和潞江傣族鄉,合并設立潞江鎮;管轄原潞江傣族鄉行政區域和原道街鄉的江東、道街、澡塘、登高、石頭寨、三達地6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原小平田;將原道街鄉余下的大田、榿木林、紅巖腳、核桃、秉塞5個行政村劃歸蒲縹鎮管轄。
金雞鄉 面積 52平方千米 人口 2.63萬人 郵編: 代碼:530502201
全鄉轄6個行政村:金雞、鄭官、育德、東方、甫家、黃毛。鄉政府駐金雞。
1940年置風儀鎮,1958年建上游公社,1988年設金雞鄉。2005年將金雞鄉的羅寨行政村劃歸板橋鎮管轄。
辛街鄉 面積 141平方千米 人口 6.33萬人 郵編: 代碼:530502202
全鄉轄18個行政村:辛街、汪宣、大村、鄒里、杜家、胡家、大栗樹、陶孔、下莊、盛家、阿今、龍洞、尖山、水眼、邵家山、馬鹿塘、大官市、小田壩。鄉政府駐辛街。
1956年設辛街區,1958年改公社,1988年改鄉。
西邑鄉 面積 256平方千米 人口 5.90萬人 郵編: 代碼:530502203
全鄉轄24個行政村:西邑、吳山、紅土、熊洞、真峰、魯圖、集中、窩角、烏馬、補麻、竹林、石龍、下壩、王寨、趙寨、小羊邑、羅漢、黨麻、老吳寨、大莊、羊邑、鋪門前、王海、大灣。鄉政府駐西邑。
1958年建西邑公社,1988年改鄉。
丙麻鄉 面積 229平方千米 人口 2.79萬人 郵編: 代碼:530502204
全鄉轄15個行政村:丙麻、新南窩、老南窩、小寨、阿貢田、太和、回龍、奎閣、河西、秀嶺、穩魚、河新、白玉、疊水、上廟。鄉政府駐丙麻。
1953年為丙麻鄉,1958年改公杜,1988年改鄉。
瓦渡鄉 面積 234平方千米 人口 2.40萬人 郵編: 代碼:530502205
全鄉轄10個行政村:瓦渡、荒田、打平、平場子、土官、三坪、浪壩、安和、埡口、平林子。鄉政府駐瓦渡。
1958年為瓦渡公社,1988年改鄉。
水寨鄉 面積 107平方千米 人口 1.44萬人 郵編: 代碼:530502206
全鄉轄10個行政村:水寨、新路、上江邊、平坡、洼子田、棕元、水溝、太元、海棠、擺菜。鄉政府駐新路。
1958年置水寨公社,1988年改鄉。
瓦馬彝族白族鄉 面積 307平方千米 人口 2.48萬人 郵編: 代碼:530502209
全鄉轄21個行政村:瓦馬、河東、棉戛、白巖、谷米、拉攀、山心、下里濯、上里濯、掌上、黑巖洼、安邦、秧草、汶上、小河、小水井、搭板橋、上拉堡、下拉堡、新民、巖腳。鄉政府駐瓦馬。
1966年設瓦馬公社,1988年改瓦馬彝族白族鄉。2005年將原汶上彝族苗族鄉的汶上、小河、搭板橋、小水井、新民、上拉堡、下拉堡、巖腳、秧草、安邦10個行政村劃歸瓦馬彝族苗族鄉管轄。
瓦房彝族苗族鄉 面積 300平方千米 人口 3.17萬人 郵編: 代碼:530502211
全鄉轄19個行政村:油房、保和、瓦河、水源、喜坪、干塘、巴戛、瓦房、上寨、梅蘭山、黨東、桂花、水溝洼、黨西、浪戛、白龍井、麥莊、徐掌、大陷壩。鄉政府駐瓦房。
原汶上彝族苗族鄉民國時設汶上鎮,1958年建公社,1988年改汶上彝族苗族鄉。原瓦房彝族鄉1958年設瓦房公杜,1988年建瓦房彝族鄉。2005年撤銷汶上彝族苗族鄉和瓦房彝族鄉,合并設立瓦房彝族苗族鄉,管轄原瓦房彝族鄉的行政區域和原汶上彝族苗族鄉的巴戛、干塘、油房、保和、瓦河、水源、喜坪7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原瓦房彝族鄉政府駐地;將原汶上彝族苗族鄉的汶上、小河、搭板橋、小水井、新民、上拉堡、下拉堡、巖腳、秧草、安邦10個行政村劃歸瓦馬彝族苗族鄉管轄。
楊柳白族彝族鄉 面積 492平方千米 人口 3.64萬人 郵編: 代碼:530502212
全鄉轄18個行政村:楊柳、茶山、一硫水、阿東、馬灣、巖頭、干田、魚和、法水、馬鞍、平掌、冷水、茶花、娘咱、魚塘、馬田、河灣、聯合。鄉政府駐楊柳。
1958年設楊柳公社,1988年改楊柳白族彝族鄉。
芒寬彝族傣族鄉 面積 544平方千米 人口 3.97萬人 郵編: 代碼:530502215
全鄉轄14個行政村:芒寬、勐古、西亞、芒龍、新光、吾來、敢頂、空廣、燙習、白花林、芒合、大門坎、勐林、打郎。鄉政府駐芒寬。
“芒寬”系傣語,意為“集中熱鬧的寨子”。1958年設芒寬公社,1988年改芒寬彝族鄉。
潞江農場 代碼:530502401
新城農場 代碼:53050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