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0月,經云南省人民委員會批準,西盟民族區域自治地方設立34個鄉級政權機構。1960年,根據1941年中英(緬)兩國政府簽署換文的“一九四一年線”,將中緬未定界地區的永別列、山通、巖城三個地區劃為緬甸國土,中緬邊界西盟段正式劃定。1964年7月1日,全國第二次人口普查,西盟佤族自治縣總人口41298人。
1965年8月,云南省人民委員會批準西盟佤族自治縣設立西盟鎮(區級)。轄西盟上、下寨和4個居民委員會。1969年3月-4月,西盟縣革命委員會把全縣各區改稱公社,鄉改稱大隊。以此同時,成立公社、大隊革委會。原區級西盟鎮降格為鄉級大隊。
1972年7月-10月,報經中共思茅地委批準,西盟佤族自治縣相繼恢復7個黨的公社委員會,即:莫窩公社黨委、力所公社黨委、翁嘎科公社黨委、勐梭公社黨委、中課公社黨委、新廠公社黨委、岳宋公社黨委。1978年,調整生產隊規模,全縣231個生產隊擴編成361個生產隊。
1980年12月初,原各公社革命委員會改稱公社管理委員會,同時恢復原地址名稱,即:東方紅、忠東、衛東、紅旗、前哨、慶九大、向陽恢復為原來的中課、勐梭、翁嘎科、岳宋、新廠、莫窩、力所;1969年實行“政社合一”體制后冠稱的生產大隊、生產隊名稱皆恢復了原來的名稱。
1982年7月,西盟佤族自治縣開展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64784人,其中男32439人,女32345人。1983年12月-1984年初,西盟佤族自治縣農村機構改革。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稱區公所,生產大隊改稱鄉(辦事處)。全縣7個公社33個生產大隊改為7區1鎮,35個鄉和1個鄉級辦事處。
1984年2月,經云南省人民政府1982年12月批準,西盟佤族自治縣縣城所在地正式設立西盟鎮黨委、鎮政府(區級鎮)。原西盟大隊改稱西盟村辦事處。2月10日-3月31日,西盟佤族自治縣進行農村體制改革。實行政社分開,設區建鄉。把全縣7個公社,33個大隊改為7個區,35個鄉(新建3個鄉),1個鎮。恢復鄉(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設立鄉(鎮)人民政府。
1995年11月3日,國務院辦公廳國辦函[1995]53號文件批準西盟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駐地由西盟鎮遷移至勐梭鄉(新縣城建設于1996年10月動工,2000年3月5日完成搬遷)。1996年,西盟佤族自治縣轄1個鎮、7個鄉:西盟鎮、新廠鄉、中課鄉、岳宋鄉、力所拉祜族鄉、勐梭鄉、翁嘎科鄉、莫窩鄉。縣政府駐西盟鎮。?年,勐梭鄉撤鄉設鎮。至此,西盟佤族自治縣轄2個鎮、5個鄉、1個民族鄉:勐梭鎮、西盟鎮、莫窩鄉、新廠鄉、中課鄉、翁嘎科鄉、岳宋鄉、力所拉祜族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西盟佤族自治縣常住總人口86598人,其中:勐梭鎮18594人,西盟鎮5533人,翁嘎科鄉9840人,力所拉祜族鄉11092人,岳宋鄉6773人,莫窩鄉12493人,新廠鄉11567人,中課鄉10706人。
2006年,撤銷西盟鎮和莫窩鄉,設立勐卡鎮,新設立的勐卡鎮管轄原西盟鎮和莫窩鄉管轄的行政區域范圍,鎮政府駐原西盟鎮政府駐地。調整后,全縣轄2個鎮、5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勐梭鎮、勐卡鎮、翁嘎科鄉、力所拉祜族鄉、岳宋鄉、新廠鄉、中課鄉。共有2個居委會、36個行政村。縣政府駐勐梭鎮。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西盟佤族自治縣常住總人口91335人,其中:勐梭鎮21307人,勐卡鎮17054人,翁嘎科鄉10994人,力所拉祜族鄉11899人,岳宋鄉7351人,中課鄉10941人,新廠鄉11789人。
2012年末,云南省政府(云政復[2012]82號)批復同意西盟縣撤銷中課鄉、新廠鄉、翁嘎科鄉,設立中課鎮、新廠鎮、翁嘎科鎮(2013年12月18-19日分別掛牌成立)。調整后,全縣轄5個鎮、2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勐梭鎮、勐卡鎮、翁嘎科鎮、中課鎮、新廠鎮、力所拉祜族鄉、岳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