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1911年),貴州省共管轄有:貴陽、安順、興義、大定、遵義、思州、思南、銅仁、鎮遠、石阡、都勻、黎平12個府,平越直隸州,松桃直隸廳,羅斛、歸化、郎岱、盤州、水城、赤水、丹江、八寨、都江、古州、下江、清江、臺拱13個廳,開州、定番、廣順、鎮寧、永寧、貞豐、威寧、平遠、黔西、正安、黃平、麻哈、獨山13個州,貴筑、貴定、龍里、修文、普安、普定、清鎮、安平、安南、興義、畢節、遵義、桐梓、綏陽、仁懷、甕安、湄潭、余慶、都勻、清平、荔波、永從、開泰、鎮遠、施秉、天柱、龍泉、玉屏、青溪、安化、婺川、印江、銅仁33個縣,新城、凱里、方村、丙妹、錦屏鄉、郎洞、邛水、勝秉、柳霽、正大營10個縣丞,扎佐、募役、羊場、亦資孔、捧鲊、得勝坡、遠口、舊州8個巡檢,大塘、長寨2個州判,冊亨、三腳屯2個州同,省溪、沿河司、洪州3個吏目,后坪、平舟2個彈壓委員,中曹、白納、底寨、乖西、養龍、程番、小程番、韋番、方番、盧番、上馬橋、臥龍番、小龍番、大龍番、金石番、羅番、木瓜、麻響、大平伐、平伐、小平伐、新添、大谷龍、小谷龍、羊場、楊義、頂營、募役、沙營、潭溪、八舟、洪州、泊里、古州、湖耳、亮寨、歐陽、新化、中林、龍里、蠻夷、郎溪、沿河祐溪、都坪、都素、施溪、黃道溪、偏橋、邛水、巖門、省溪、提溪、烏羅、平頭著可、都勻、邦水、樂平、平定、爛土、豐寧上、豐寧下60個長官司。
貴陽府轄貴陽縣、貴筑縣、貴定縣、紫江縣、定番縣、廣順縣、龍里縣、修文縣、長寨縣、羅斛縣;遵義府轄遵義縣、正安縣、桐梓縣、綏陽縣、仁懷縣、赤水縣;都勻府轄都勻縣、麻哈縣、獨山縣、爐山縣、丹江縣、八寨縣、都江縣、荔波縣;思州府轄思縣、玉屏縣、青溪縣;思南府轄思南縣、婺川縣、德江縣、印江縣、沿河縣、后坪縣;銅仁府轄銅仁縣、省溪縣;鎮遠府轄鎮遠縣、施秉縣、劍河縣、臺拱縣、天柱縣、青溪縣;石阡府轄石阡縣、鳳岡縣;黎平府轄黎平縣、永從縣、錦屏縣、榕江縣、下江縣;安順府轄安順縣、鎮寧縣、關嶺縣、普安縣、普定縣、清鎮縣、平壩縣、晴隆縣、安龍縣、紫云縣、郎岱縣;大定府轄大定縣、威寧縣、織金縣、黔西縣、畢節縣、水城縣;興義府轄興義縣、興仁縣、盤縣、貞豐縣、冊亨縣;平越直隸州轄平越縣、黃平縣、甕安縣、湄潭縣、余慶縣。
民國二年(1913年)1月15日,北洋政府頒布《劃一現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按此規定,府、州、縣一律改為縣,縣設縣公署,縣官稱知事。府撤銷后,地方行政組織采取三級制,在省與縣之間恢復道的設置,道官稱觀察使。貴州全省分為黔中、黔東、黔西3個道。貴陽、安順、興義、大定、遵義、思州、思南、銅仁、鎮遠、石阡、都勻、黎平12個府分別改為貴陽縣、安順縣、南籠縣、大定縣、遵義縣、思縣、思南縣、銅仁縣、鎮遠縣、石阡縣、都勻縣、黎平縣;平越直隸州和開州、定番、廣順、鎮寧、永寧、貞豐、威寧、平遠、黔西、正安、黃平、麻哈、獨山13個州分別改為平越縣、紫江縣、定番縣、廣順縣、鎮寧縣、關嶺縣、貞豐縣、威寧縣、、織金縣、黔西縣、正安縣、黃平縣、麻哈縣、獨山縣;松桃直隸廳和羅斛、歸化、郎岱、盤州、水城、赤水、丹江、八寨、都江、古州、下江、清江、臺拱13個廳分別改為松桃縣、羅斛縣、紫云縣、郎岱縣、盤縣、水城縣、赤水縣、丹江縣、八寨縣、都江縣、榕江縣、下江縣、劍河縣、臺拱縣;7個縣更名,即:新城縣改為興仁縣,安平縣改為平壩縣,開泰縣改為錦屏縣,清平縣改為爐山縣,龍泉縣改為鳳泉縣,銅仁縣改為江口縣,安化縣改為德江縣;恢復3個縣,即:恢復貴筑縣(移治扎佐),恢復普安縣(移治定南),恢復都勻縣(移治平舟,并改名平舟縣);以原駐州同、州判及部分駐有吏目、縣丞、彈壓委員的地方增設冊亨、三合、大塘、長寨、邛水、沿河、省溪、后坪等8個縣;龍里、貴定、修文、清鎮、桐梓、仁懷、綏陽、湄潭、甕安、余慶、婺川、印江、施秉、玉屏、天柱、青溪、永從、荔波、普安、興義、安南、畢節等22個縣原建制不變。
黔中道駐貴陽,轄貴陽、貴筑、貴定、紫江、定番、廣順、龍里、修文、長寨、羅斛,遵義、正安、桐梓、綏陽、仁懷、赤水,都勻、麻哈、獨山、爐山、丹江、八寨、都江、荔波,平越、黃平、甕安、湄潭、余慶等30個縣。黔東道又稱鎮遠道,駐鎮遠,轄思縣、玉屏、青溪,思南、婺川、德江、印江、沿河、后坪,銅仁、省溪,鎮遠、施秉、劍河、臺拱、天柱、青溪,石阡、鳳岡,黎平、永從、錦屏、榕江、下江,松桃等27個縣。黔西道又稱貴西道,先駐安順,后移至畢節,轄安順、鎮寧、關嶺、普安、普定、清鎮、平壩、晴隆、安龍、紫云、郎岱,大定、威寧、織金、黔西、畢節、水城,興義、興仁、盤、貞豐、冊亨,赤水等23個縣。
民國三年(1914年),各道觀察使改稱道尹。貴筑縣由扎佐移至息烽,改名息烽縣。同年,貴州省將尚未設立縣治的縣丞、吏目、巡檢分駐地改設17個分縣:以溫水府經轄地置溫水分縣,隸屬仁懷縣;以凱里縣丞地設凱里分縣,隸屬爐山縣;以柳霽縣丞地置柳霽分縣,隸屬劍河縣;以洪州吏目地置洪州分縣,隸屬黎平縣;以方村縣丞地置方村分縣,隸屬荔波縣;以郎洞縣丞地置郎洞分縣,隸屬榕江縣;以丙妹縣丞地置丙妹分縣,隸屬永從縣;以勝秉縣丞地設勝秉分縣,隸屬施秉縣;以正大營縣丞地置正大營分縣,隸屬松桃縣;以四十八溪主簿轄地置四十八溪分縣,隸屬松桃縣;改羊場塘巡檢司為羊場分縣,隸屬郎岱縣;改募役巡檢司為募役分縣,隸屬關嶺縣;改捧鲊巡檢司為捧鲊分縣,隸屬興義縣;改亦資孔巡檢司為亦資孔分縣,隸屬盤縣;改得勝坡巡檢司為得勝坡分縣,隸屬威寧縣;改舊州巡檢司為舊州分縣,隸屬黃平縣;改遠口巡檢司為遠口分縣,隸屬天柱縣。
民國四年(1915年),溫水分縣改設為鳛水縣。民國五年(1916年),撤銷各道道尹,改設東、西、中3路刺史,不久又將刺史改為道尹。民國七年(1918年),得勝坡分縣移駐赫章,改稱為赫章分縣。民國九年(1920年),廢除黔中道,將其所屬30個縣直隸于省。民國十二年(1923年),廢除貴西、鎮遠2道。至此,全省81個縣均直隸于省。民國十三年(1924年),邛水縣改稱為靈山縣。民國十六年(1927年),靈山縣改稱為三穗縣;四十八溪分縣改稱為甘龍口分縣。民國十九年(1930年)3月,思縣改稱為岑鞏縣;鳳泉縣改稱為鳳岡縣;紫江縣改稱為開陽縣;麻哈縣改稱為麻江縣;羅斛縣改稱為羅甸縣;南籠縣改稱為安龍縣。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8月6日,國民政府內政部頒布《各省行政督察專員暫行條例》。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月,貴州省開始實施行政督察專員制度。經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營批準,全省共劃分為11個行政督察區,即:第一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定番縣,轄定番、貴陽、龍里、修文、息烽、清鎮、開陽、羅甸、長寨、廣順等10個縣;第二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安順縣,轄安順、織金、郎岱、關嶺、普定、鎮寧、平壩、紫云等8個縣;第三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興仁縣,轄興仁、興義、安龍、盤縣、貞豐、安南、普定、冊亨等8個縣;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畢節縣,轄畢節、大定、黔西、威寧、水城等5個縣;第五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桐梓縣,轄桐梓、遵義、正安、赤水、仁懷、綏陽、鳛水等7個縣;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思南縣,轄思南、德江、婺川、湄潭、鳳岡、后坪、沿河、印江等8個縣;第七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平越縣,轄平越、貴定、麻江、余慶、甕安、爐山等6個縣;第八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鎮遠縣,轄鎮遠、黃平、施秉、青溪、三穗、岑鞏、臺拱等7個縣;第九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銅仁縣,轄銅仁、江口、石阡、省溪、玉屏、松桃等6個縣;第十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黎平縣,轄有黎平、榕江、錦屏、天柱、劍河、永從、下江等7個縣;第十一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獨山縣,轄獨山、都勻、平舟、荔波、八寨、丹江、大塘、三合、都江等9個縣。同年,撤銷凱里分縣,并入爐山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