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3月,全省行政督察區調整合并為8個:第一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定番縣,轄定番、貴陽、龍里、修文、息烽、開陽、羅甸、貴定、廣順、長寨、大塘等11個縣;第二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安順縣,轄安順、織金、郎岱、關嶺、普定、鎮寧、平壩、紫云、清鎮等9個縣;第三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興仁縣,轄興仁、興義、安龍、貞豐、盤縣、安南、普安、冊亨等8個縣;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畢節縣,轄畢節、大定、黔西、威寧、水城等5個縣;第五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桐梓縣,轄桐梓、遵義、正安、赤水、仁懷、綏陽、鳛水、湄潭等8個縣;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銅仁縣,轄銅仁、思南、婺川、鳳岡、后坪、德江、沿河、印江、江口、石阡、省溪、玉屏、松桃等13個縣;第七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鎮遠縣,轄鎮遠、施秉、黃平、青溪、三穗、岑鞏、劍河、天柱、臺拱、平越、爐山、余慶、甕安等13個縣;第八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獨山縣,轄獨山、榕江、黎平、錦屏、永從、下江、都勻、平舟、荔波、八寨、丹江、三合、都江、麻江等14個縣。6月,國民政府行政院公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組織暫行條例》。同年,貴州省撤銷所有分縣建置:赫章分縣并入威寧縣;亦資孔分縣并入盤縣;捧鲊分縣并入興義縣;羊場分縣并入郎岱縣;募役分縣并入關嶺縣;舊州分縣并入黃平縣;勝秉分縣并入施秉縣;柳霽分縣并入劍河縣;遠口分縣并入天柱縣;洪州分縣并入黎平縣;丙妹分縣并入永從縣;郎洞分縣并入榕江縣;方村分縣并入荔波縣;正大營分縣和甘龍口分縣并入松桃縣。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1月,貴州省政府將8個行政督察區中的15個縣劃為省政府直轄,其余劃為5個行政督察區:貴州省政府直轄貴陽、定番、平越、龍里、修文、息烽、開陽、貴定、平壩、清鎮、甕安、廣順、長寨、爐山、麻江等15個縣;第一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鎮遠縣,轄鎮遠、銅仁、思南、松桃、施秉、黃平、岑鞏、天柱、臺拱、沿河、江口、石阡、玉屏、錦屏、印江、省溪、青溪、三穗、劍河、余慶等20個縣;第二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獨山縣,轄獨山、榕江、黎平、羅甸、都勻、平舟、荔波、大塘、永從、下江、八寨、丹江、三合、都江等14個縣;第三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安順縣,轄安順、興義、安龍、盤縣、郎岱、關嶺、鎮寧、紫云、普定、貞豐、興仁、安南、普安、冊亨等14個縣;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畢節縣,轄畢節、大定、黔西、威寧、水城、織金等6個縣;第五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遵義縣,轄遵義、桐梓、正安、赤水、婺川、仁懷、綏陽、湄潭、鳳岡、后坪、德江、鳛水等12個縣。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月11日,貴州省政府決定第三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由安順縣改駐興仁縣;第五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由遵義縣改駐桐梓縣。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月,貴州省政府決定第五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由桐梓縣改駐遵義縣。
民國三十年(1941年)2月,全省行政區劃主要調整有:一、裁撤省溪縣,其轄地并入銅仁、玉屏兩個縣;裁撤青溪縣,其轄地并入鎮遠、天柱兩個縣;裁撤丹江縣,其轄地一部分并入八寨縣,一部分并入臺江縣;裁撤后坪縣,其轄地并入沿河、婺川兩個縣。二、永從縣、下江縣合并,改名為從江縣;三合縣、都江縣合并,改名為三都縣;平舟縣、大塘縣合并,改名為平塘縣;長寨縣、廣順縣合并,改名為長順縣;丹江縣、八寨縣合并,改名為丹寨縣。三、撤銷貴陽縣,分別設立貴陽市和貴筑縣;以貞豐、羅甸、冊亨、紫云等縣邊界地設置望謨縣;以黔西縣北部設置金沙縣;以大定縣西南部設置納雍縣;以威寧縣東部設置赫章縣;以正安縣東北部設置道真縣。四、定番縣改稱為惠水縣;安南縣改稱為晴隆縣。同年7月1日,貴陽市成立。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2月,由于第一行政督察區轄縣過多,管理不便,遂于銅仁設立第六行政督察區。至此,全省共設6個行政督察區、1個直轄區,1市、78縣、1設治局,即:貴州省政府直轄貴陽市及貴筑、惠水、平越、龍里、修文、息烽、開陽、貴定、平壩、清鎮、甕安、長順、麻江、安順等14個縣;第一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鎮遠縣,轄鎮遠、施秉、黃平、岑鞏、天柱、錦屏、三穗、劍河、余慶、爐山、臺江等11個縣及雷山設治局(本年,將丹寨縣一部分劃出設立雷山設治局);第二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獨山縣,轄獨山、榕江、黎平、羅甸、都勻、平塘、荔波、從江、丹寨、三都等10個縣;第三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興仁縣,轄興仁、興義、安龍、盤縣、郎岱、關嶺、鎮寧、望謨、紫云、普定、貞豐、晴隆、普安、冊亨等14個縣;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畢節縣,轄畢節、大定、黔西、威寧、赫章、水城、金沙、納雍、織金等9個縣;第五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遵義縣,轄遵義、桐梓、正安、赤水、婺川、仁懷、綏陽、湄潭、鳳岡、后坪、德江、鳛水等12個縣;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銅仁縣,轄銅仁、思南、德江、沿河、印江、江口、石阡、玉屏、松桃等9個縣。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3月,將原屬直轄區的平越、麻江2個縣劃入第二行政督察區,將甕安縣劃入第五行政督察區,其余各行政督察區轄縣不變。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0月,雷山設治局改稱為雷山縣。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0月,貴州省政府將全省劃分為9個行政督察區,貴陽市由省直轄。具體方案為:第一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鎮遠縣,轄鎮遠、天柱、三穗、玉屏、岑鞏、施秉、黃平、爐山、余慶等9個縣;第二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獨山縣,轄獨山、都勻、平塘、荔波、羅甸等5個縣;第三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興仁縣,轄興仁、興義、安龍、冊亨、望謨、貞豐、關嶺、晴隆、普安、盤縣等10個縣;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畢節縣,轄畢節、大定、黔西、金沙、納雍、水城、赫章、威寧等8個縣;第五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遵義縣,轄遵義、桐梓、道真、正安、綏陽、仁懷、湄潭、鳛水、赤水等9個縣;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銅仁縣,轄銅仁、松桃、沿河、江口、石阡、印江、思南、德江、婺川、鳳岡等10個縣;第七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榕江縣,轄榕江、從江、黎平、劍河、三都、丹寨、雷山、臺江、錦屏等9個縣;第八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安順縣,轄安順、普定、鎮寧、織金、平壩、長順、紫云、郎岱、惠水等9個縣;第九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貴定縣,轄轄有貴定、龍里、貴筑、清鎮、平越、甕安、麻江、開陽、修文、息烽等10個縣。但此次調整尚未完全實施,貴州全省即已解放,國民黨在貴州的統治結束。
1949年底,貴州省共有1市、79縣。即:貴陽市、貴筑縣、惠水縣、平越縣、龍里縣、修文縣、息烽縣、開陽縣、貴定縣、平壩縣、清鎮縣、甕安縣、長順縣、麻江縣、安順縣、鎮遠縣、施秉縣、黃平縣、岑鞏縣、天柱縣、錦屏縣、三穗縣、劍河縣、余慶縣、爐山縣、臺江縣、雷山縣、獨山縣、榕江縣、黎平縣、羅甸縣、都勻縣、平塘縣、從江縣、荔波縣、丹寨縣、三都縣、興仁縣、興義縣、安龍縣、盤縣、郎岱縣、關嶺縣、鎮寧縣、望謨縣、紫云縣、貞豐縣、普定縣、晴隆縣、普安縣、冊亨縣、畢節縣、大定縣、黔西縣、威寧縣、赫章縣、水城縣、金沙縣、納雍縣、織金縣、遵義縣、桐梓縣、正安縣、赤水縣、婺川縣、仁懷縣、綏陽縣、湄潭縣、鳳岡縣、道真縣、鳛水縣、銅仁縣、思南縣、松桃縣、沿河縣、江口縣、石阡縣、玉屏縣、印江縣、德江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