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轄縣。位于省境中部,自治州西部。面積1669平方千米,人口31.3萬,有漢、苗、侗、布依等民族。轄5鎮9鄉?h政府駐新州鎮,距州府77千米。(本頁根據《中國政區大典》整理,1997年左右資料)
新州鎮 縣政府駐地。史稱狼洞。民國23年(1934年)稱四屏鎮,1960年更名新州鎮。位于縣境中部。面積240.8平方千米,人口4.4萬。湘黔、湄(潭)黃(平)、黃(平)甕(安)、黃(平)谷(隴)公路過境或通達。轄北門、牛場街、大街3個居委會和老寨、胡家院、五里橋、龍塘、茶園、高榜田、五里墩、水慶、東門、南門、西門、北門、羅朗、槐花、窩田、太翁、柿花、良田、雷平、白塘、學壩、東坡、沙井、抬頭、曬金石、十里橋、老虎坳27個行政村。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飛云崖。
舊州鎮 史稱黃平,曾為縣治。1950年建舊州鎮。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城25千米。面積219.9平方千米,人口4.5萬。湄(潭)黃(平)、黃(平)甕(安)公路過境。氵舞陽河流經鎮境?谷掌陂g修筑大型軍用機場,現可供農用飛機起降。轄第一、二、三、四、五5個居委會和小村、川心堡、白紙橋、文峰、平西壩、桂花、平東、東門、老里壩、西門、校場壩、石牛、巢虎屯、岑花、寨勇、天官寨、岑坡、白水、草蘆坪、大碾房、何家榜、青杠樹、么羅、寨碧、射潭、波洞、石板河、船坡、里洞、樅木30個行政村。景點有文昌宮、仁壽宮、天后宮以及福眾橋(老里壩拱橋)、平播橋、擂鼓山等。
重安鎮 1950年建重安鎮。位于縣城南,距縣城南20千米。面積110.7平方千米,人口3.6萬。湘黔公路過境,重安江通航。轄北街、南街、興隆街3個居委會和茅坪、魏龍塘、天塘、黃嶺、何家寨、大石、馬雞屯、堡上、小寨、苗圃、大井、金莊、新城、白巖、包老、金臺、皎沙、新合、金龍、馬場、榔木哨、黃猴、石頭堡、代支、巖頭、落裙、干莊27個行政村。民族節日有五月龍舟會,九月蘆笙會等。有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鐵索橋,景點有落裙山、間歇瀑布。
谷隴鎮 1950年設谷隴鄉,1984年建鎮。位于縣城東,距縣城32千米。面積159.5平方千米,人口3.9萬。湘黔鐵路過境。轄谷隴、巖英、長沖、青塘、馬頭巖、雙山、翁勇、山坪、白齋、板細、黃泥、大寨、牛場、新寨、三保、加鄉、金伍、仰朵、翁山、王坳、斑鳩、浦江、魚糧、大坪、臘望、雞叫坡、報腳里、巖門司、鳳山、平寨、里長、下長、滾水、山凱34個行政村。九月大坪坳蘆笙會為黃平縣最大的苗族節日盛會。古跡有太平洞苗民起義遺址,巖英村的安瀾橋和例碑,巖門司城垣。
平溪鎮 1950年設平溪鄉,1984年建鎮。位于縣城北,距縣城50千米。面積105.1平方千米,人口1.5萬,轄平溪、長嶺、黃妹山、穿巖、小地、翁巖、大寨、農豐、亞印、紅龍10個行政村。
崇仁鄉 1950年設崇仁鄉。位于縣城西南,距縣城5千米。面積157平方千米,人口1.8萬,轄仁里、崇仁、茶山、龍角、新華、章卞、白侖、萬豐、龍井、新陽、建良、老王屯、金塘、芳芭寨、野洞、萬丈、團坡17個行政村。景點有野洞天生橋、石筍溝和眾多的溶洞。
黃飄鄉 1945年建黃飄鄉。位于縣城東南,距縣城16千米。面積55.9平方千米,人口1.4萬,轄黃飄、屯上、李三寨、黃貓、團侖、白保、仁坳、翁開、炭坑、哈龍、蒙加、白記、新莊13個行政村。有咸豐、同治年間苗民起義黃飄大捷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地。民族節日有黃飄大坡蘆笙會。
重興鄉 1945年設重興鄉。距縣城28千米,面積43.6平方千米,人口1.4萬,轄梨新、重興、半山、亮寨、中安、下翁細、塘都、野落、上楓香、下楓香、咬寨、瓦角、望壩13個行政村。
翁坪鄉 1950年建翁坪鄉。面積49平方千米,人口1.5萬。湘黔鐵路過境,通公路。轄翁秉屯、白洗、楊家牌、犀牛、牛島、王家排、新街、黨約、滿溪、永旺10個行政村。每年農歷三月在楊家牌和王家牌兩自然寨有蘆笙會。
上塘鄉 是元、明、清各代黔東通往貴陽的驛道,曾建長官司。民國時期始。距縣城41千米。面積149平方千米,人口1.5萬?h城通往福泉的公路過境。轄紫營、板橋、岔河、岔河、永愛、白巖、明星、永興、烏馬河、烏梅河、碗廠、大坪坳、桂花、翁卡、巖臘、濫泥溝、木江等17個行政村。尚存有原始森林。名勝有居云山、上塘驛道。
一碗水鄉 1950年稱輔仁鄉,1987年改一碗水鄉。古時街上塘邊有一石如碗,底清水浸出溢滿,故稱一碗水。位于縣城北,距縣城45千米。面積92平方千米,人口1.2萬。湄(潭)黃(平)公路過境,舞陽河通航。轄一碗水、代章、石坡、水奄塘、長龍灣、朗滸、楊龍坪、印地壩8個行政村。
苗隴鄉 民國時期始建。位于縣城東偏南,距縣城40千米。面積68平方千米,人口1.5萬。湘黔鐵路過境。轄克麻、黑沖、雙下、苗隴、翁板、平安、青杠、大高山、小高山、西江、城溪、火車站、教孝13個行政村。有翁板、蓑衣坡、苗隴等蘆笙場。古跡有教島洞。
浪洞鄉 民國時稱浪洞鄉,解放后沿用。位于縣城西北,距縣城42千米。面積120平方千米,人口1.9萬,轄浪洞、后寨、平磨、管洞、平莊、毛壩、云霧山、大壩山、溫水塘、勤龍、下六寨、大沖、松洞、花院、灣溪、樺槁、青杠坡、松平、板山19個行政村。名勝古跡有云霧山、浪洞巖寺、躍魚洞、地下溫泉溫水塘。
紙房鄉 民國時稱西堰鄉,解放后沿用,1984年更名紙房鄉。位于縣城西北,距縣城67千米。面積78平方千米,人口1.1萬。有公路可直通縣城。轄紙房街上、背猛、高巖、天坪、馬轉、中寨、木廠、永聯、墮平、西堰、河壩、金鞍12個行政村。古跡有轎頂山教軍營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