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轄縣級市,畢節地區代管。地區行署駐地。位于省境西北部,地區北部。西與云南省鎮雄縣交界,北與四川省古藺、敘永2縣毗鄰。面積3412.2平方千米,人口109.7萬,有漢、彝、苗等民族,以漢族為多。轄6個街道27鎮2鄉6個民族鄉。市政府駐解放路,距省會貴陽市243千米。(本頁根據《中國政區大典》整理,1997年左右資料)
市西街道 畢節地區行政公署、畢節市政府駐轄區內。1949年前為畢陽鎮,1950年置城關區,1981年更名畢節鎮,1994年析建市西街道。面積7.8平方千米,人口6.9萬。321、326國道過境。轄箱子路、環城路、天河南段、天河北段、新橋路、和平路、解放路、松山南段、松山北段、廣惠路、司法路、西門路、古道路、勝利路、中山路、威寧路、威西路、翠西路、翠屏路、桂花南段、桂花北段、洪山路、擁軍路、公園路24個居委會和畢節監獄、畢運司、地區醫院、復烤廠、大修廠5個家屬委員會以及翠屏、環城、金鐘、桂花4個行政村。
市東街道 1984年成立環城區,1991年并入畢節鎮,1994年析建市東街道。位于市區中心。面積7.4平方千米,人口3.4萬。321、326國道過境。轄東安路、天河東路、雙井路、中華北路、中華南路、清畢北路、清畢南路、珠市路、文峰路、雙樹路10個居委會和師專家委會以及倒天河、麻園、雙樹、望城、楊家塘5個行政村。
觀音橋街道 1994年設置。位于市區北郊,面積7.2平方千米,人口0.7萬。321國道縱貫全境。轄花牌坊、五里、花臺、塘房4個行政村。古跡有清乾隆年間兵部侍郎韓子輿墓葬。
流倉橋街道 1994年設置。位于市東郊6千米處,面積25.2平方千米,人口1.5萬。321、326國道和畢節城區環東公路通過。轄大蘭、流倉、后河、濫泥、甲秀、德溝、碧玉7個行政村和電廠、華節、水泥廠2個家委會。
三板橋街道 1994年設置。位于市區西郊,面積30.2平方千米,人口1.1萬,321、326國道在此交會。轄茶亭、靈峰、官家大地、六合、大坡坪5個行政村。
大新橋街道 1994年設置。位于市區北郊,距市中心2.5千米,面積23.1平方千米,人口1.2萬。畢(節)鎮(雄縣)公路過境。轄大橋、小河、天生橋、魏家屯、大坡、殷宮屯6個行政村。
小壩鎮 1984年建小壩鎮。位于市境東部,距市區29千米。面積61.9平方千米,人口3.5萬。距212省道23千米,有鄉級公路連接。轄小壩、黃泥地、塔星、關井、新場、洞上、西沖、鳳凰、公雞山、鶯戈巖、大仲、劉華、漢屯、官壩、梁家寨、水塘、下水塘、中屯、二河、河尾、豪溝21個行政村。
對坡鎮 1953年建對坡鄉,1984年改鎮。位于市境北部,距市區30千米。面積95.7平方千米,人口2.6萬,轄對坡、新門、新林、大堡、中心、建華、石板井、嘎木、杉寨、田邊、樂梅、法泥、溝腳13個行政村。
小吉場鎮 1954年建吉場鄉,1984年改小吉場鎮。位于市境東北部,距市區46千米。面積121.4平方千米,人口4.7萬。畢(節)龍(場)公路過境。轄吉新、吉平、吉豐、德盛、梨子、新倫、四倫、大吉、龍興、龍嶺、新龍、雙林、高興、巖灣、余慶、永橋、永興、永平、永豐、聯豐、南豐、南山、總基、紅旗、中興、龍洞灣26個行政村。
楊家灣鎮 1954年建楊箐鄉,1984年改鎮,1991年更名楊家灣鎮。位于市境西南部,距市區48千米。面積94.5平方千米,人口3.4萬。326國道過境。轄楊家灣、楊箐、站坡、周驛、三合、松山、出煙洞、開林、大埂子、七星、發達、照壁、嘎木營、塘邊、營盤、香爐16個行政村。紅軍第六軍團政治部主任夏羲同志紀念碑座落境內七星關。
大銀鎮 1991年建大銀鎮。位于市境西北部,距市區78千米。面積102.9平方千米,人口1.8萬。畢節至云南省鎮雄縣公路過境。轄鐘山、場壩、尖山、保旺、雙營、楊橋、石馬、高峰、黃塘、新豐、石營、新橋、半林、石門坎、木瓦15個行政村。
田壩橋鎮 1953年設犀牛鄉,1984年更名田壩橋鄉,1994年建鎮。位于市境北部,距市區9千米。面積為63.4平方千米,人口1.5萬。畢(節)林(口)公路過境。轄田壩橋、十二彎、店子上、彎腰樹、硝灰洞、高橋、臭水井、螃蟹8個行政村。
龍場營鎮 1953年建龍場營鄉,1984年建鎮。位于市境東北部,距市區105千米。面積57平方千米,人口2.1萬。畢(節)金(沙)公路過境。轄龍場營居委會和龍場、水井、南門坡、皂角樹、者板坳、黃金、上黃、白巖腳、穿山洞、安頂、臥牛、元巖12個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