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為晉國汾陽邑。西漢為汾陽縣。西晉永嘉年間置三堆縣。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廢入平寇縣,為三堆城(即今靜樂縣城)。隋開皇三年(583)岢嵐縣治自今嵐縣境徙三堆城,十八年改為汾源縣,屬樓煩郡。大業四年(608)改稱靜樂縣。以邊境靜樂為名【縣以嘉言命名,有寧靜安樂之意】。
唐武德四年(621)于縣置管州,“因管涔山為名”,縣屬之。同年析置豐潤縣,故治在今城關南1.5千米豐潤鎮,屬嵐州。五年豐潤縣廢入宜芳縣,改管州為北管州,靜樂縣屬之。后廢北管州,縣改屬嵐州。唐末析置玄池縣,故治在今城關東南30千米下馬城村,屬憲州。
宋太平興國六年(981)于縣置靜樂軍。咸平五年(1002)廢軍,憲州治自婁煩縣境徙今城關,縣屬之。景德三年(1006)玄池縣廢入靜樂縣。熙寧三年(1070)廢憲州,縣改屬嵐州。十年復置憲州,縣屬之。政和五年(1115)改憲州為汾源郡,縣屬之。
金天德三年(1151)改汾源郡為管州,縣屬之。元廢靜樂縣入管州,隸冀寧路。明洪武三年(1370)廢管州,復置靜樂縣,屬太原府。清雍正二年(1724)屬忻州。民國初年廢府,縣改屬雁門道,道廢后直屬省。
1949年屬忻縣專區。1958年嵐縣廢入靜樂縣,改屬晉北專區。1961年嵐縣析出,靜樂縣復屬忻縣專區。1967年屬忻縣地區。1983年屬忻州地區。2000年屬地級忻州市。
1997年,靜樂縣轄4鎮18鄉:城關鎮、杜家村鎮、康家會鎮、豐潤鎮、堂兒上鄉、刁兒溝鄉、中莊鄉、泉莊鄉、雙路鄉、岔上鄉、辛村鄉、馬坊鎮鄉、王村鄉、西坡崖鄉、步六社鄉、擇善鄉、神峪溝鄉、娘子神鄉、娑婆鄉、赤泥洼鄉、龍家莊鄉、段家寨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靜樂縣總人口155740人,其中:城關鎮26535人,杜家村鎮12250人,康家會鎮7711人,豐潤鎮5302人,刁兒溝鄉2793人,堂兒上鄉4851人,馬坊鎮鄉3695人,中莊鄉6453人,雙路鄉6181人,泉莊鄉5545人,岔上鄉3205人,段家寨鄉7235人,辛村鄉8066人,王村鄉7836人,西坡崖鄉8387人,神峪溝鄉5266人,娘子神鄉9276人,娑婆鄉7531人,赤泥洼鄉8114人,龍家莊鄉1400人,擇善鄉4718人,步六社鄉3390人。
2001年區劃調整后,全縣轄4個鎮、10個鄉:鵝城鎮、杜家村鎮、康家會鎮、豐潤鎮、堂爾上鄉、中莊鄉、雙路鄉、段家寨鄉、辛村鄉、王村鄉、神峪溝鄉、娘子神鄉、娑婆鄉、赤泥洼鄉。縣政府駐鵝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