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摘自網(wǎng)絡(luò))春秋戰(zhàn)國屬巴國。屬巴國。秦、西漢屬巴郡宕渠縣。東漢永元年間(89-l04),析宕渠縣東境置宣漢縣,以宣揚(yáng)漢王朝德威故名,隸益州巴郡。建安六年(201)隸巴西郡。建安二十三年隸宕渠郡。蜀漢建興五年(227)隸巴西郡。延熙時(shí)(238-257)隸宕渠郡。后隸巴西郡。
西晉武帝時(shí)(265-289),省宣漢縣。惠帝永熙時(shí)(290)復(fù)置,隸梁州宕渠郡。成漢時(shí)隸宕渠郡。東晉隸宕渠郡。南朝宋永初(420-422),析宕渠郡宣漢縣置巴渠郡,領(lǐng)宣漢、始興、巴渠、東關(guān)、新安、下蒲、晉興七縣。南朝齊始興縣、宣漢縣隸巴渠郡。
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廢巴渠郡置萬州,實(shí)行“土斷”,宣漢縣治北遷,隸并州南晉郡。始興縣改石城縣(一說大同二年宣漢改石城,一說西魏廢帝二年宣漢改石城),隸開巴郡。石城縣以治西石城山得名。新置三岡縣,隸新安郡。大同中(535-545),置永康縣,并置萬榮郡,隸萬州。
北朝西魏廢帝二年(553),以萬州居四達(dá)之地,改名為通州。石城縣隸通州開巴郡。三岡縣隸新寧郡。永康縣隸羅州萬榮郡。北周保定四年(564),永康縣改隸萬州萬榮郡。
隋開皇元年(581),石城縣、三岡縣隸通州開巴郡,永康縣隸萬州。開皇二年,省萬州,永康縣隸清化郡。開皇三年,省蛇龍、新寧縣入石城縣,隸通州。永康縣改隸巴州。開皇十八年,改石城縣為通川縣(一說開皇三年改石城縣為通川縣,一說大業(yè)初置遭川縣),改永康縣為永穆縣。大業(yè)三年(607),改通州為通川郡,通川縣、三岡縣隸通川郡。巴州改清化郡,永穆縣隸清化郡。
唐武德元年(618),通川郡改通州。通川縣、三岡縣隸通州。武德二年,析通川縣東境復(fù)置新寧縣,析通川縣北境置思來縣,隸通州。析永穆縣北境置恒豐縣,析永穆縣西境置太平縣,隸萬州。武德三年,置通州總管府,轄通、萬等八州。通川、思來、三岡縣隸通州。永穆、恒豐、太平縣隸萬州。武德七年,改通州總管府為都督府。通州、萬州及屬縣隸通州都督府。
貞觀元年(627),省思來縣入通川縣,廢萬州,撤太平、恒豐縣入永穆縣,隸通州。貞觀五年,廢都督府。天寶元年(742),改州為郡。通川、永穆、三岡縣隸通川郡。乾元元年(758),復(fù)州名。寶歷元年(825),廢三岡縣。大中五年(851),復(fù)置,隸通州。五代通川、永穆、三岡縣均隸通州。
宋乾德三年(965),改通州為達(dá)州。通川、永穆、三岡縣隸達(dá)州。咸平二年(999),永穆縣改名永睦縣。熙寧六年(1073),省三岡縣入通川縣。七年,省石鼓縣入通川縣、永睦縣、新寧縣。靖康間(1126),州治遷城東50里捍城山。元至元十七年(1280),州治從捍城山復(fù)還舊址。至元二十二年,省東鄉(xiāng)、巴渠、通明、永睦縣,通川縣隸達(dá)州。
明洪武九年(1376),省通川縣入達(dá)州,降達(dá)州為縣級州(一說改達(dá)州為達(dá)縣)。正德九年(1514),復(fù)升為府級州,轄東鄉(xiāng)、太平縣。清雍正六年(1728),達(dá)州升為直隸州,隸川東道。嘉慶七年(1802),改達(dá)州為綏定府,取達(dá)州的達(dá)字為縣名,增設(shè)達(dá)縣為附郭首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