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料記載,西漢元封二年,今蘭坪縣域隸屬益州郡比蘇縣。唐朝時期設眉鄧、洪郎二州,南詔時期隸屬劍川。元、明、清三個朝代均屬麗江。民國元年設蘭坪州治,民國三年成立蘭坪縣。1949年5月10日蘭坪解放,隸屬麗江地區。1957年劃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至今。1987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蘭坪縣,設立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
1949年10月,將原設有的11個鄉、鎮調整為11個區:金頂區、啦井區、營盤區(由原營盤鎮和石寶鄉合并)、石登區、中排區、兔峨區、維登區、高山井區、興仁區、通甸區和上蘭區。1950年8月全縣11個區合并為4個大區:第一區轄金頂、啦井、營盤三個鄉;第二區轄上蘭、通甸、興仁三個鄉;第三區轄石登、中排、維登、高山井四個鄉;第四區轄兔峨一個鄉。1953年12月將原第一區內的營盤鄉和原第三區內的高山井鄉、第二區的興仁鄉劃出,將原來的4個大區調整為6個區:第一區轄金頂、啦井兩個片,第二區轄上蘭、通甸兩個片,第三區轄石登、維登三個片,第四區轄營盤一個片,第五區轄高山井、興仁兩個片,第六區轄兔峨一個片。
1958年4月,將全縣180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和3個初級社合并為181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分為800個生產小隊;同年8月全縣6個區、181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并為金頂、啦井、營盤、通甸等9個公社,共959個管理區,1160個生產隊。1961年4月將9個公社調整為金頂、啦井、營盤、拉古、恩羅、兔峨、拉馬登、石登、大竹箐、小格拉、中排、德慶、煙川、維登、箐頭、碧玉河、河西、安樂、通甸19個小公社。1962年2月撤銷原19個區級公社建制,建立6個區,下設101個公社(行政村級)、1個鎮、1個農場【一說,1963年4月撤銷19個小公社的建制,恢復6個區的機構】。
1966年2月,劃為金頂、通甸、啦井、營盤、兔峨、石登、中排、河西、通甸等八個區,下設101個公社。……1984年2月設區建鄉,撤銷了8個公社,恢復金頂、啦井、營盤、兔峨、石登、中排、河西、通甸8個區;8個公社共97個大隊調整為8個區、101個鄉、2個鎮。1987年12月改區為鄉、鎮,全縣設3鎮5鄉,即金頂鎮、啦井鎮、營盤鎮、兔峨鄉、石登鄉、河西鄉、通甸鄉、中排鄉;原來的鄉改為村公所(辦事處),全縣計有104個村公所(辦事處),801個自然村。
1996年,全縣面積4325平方千米,人口約18.3萬人,其中白族占48.3%,傈僳族占34.4%,普米族占7.2%。轄3鎮、5鄉:金頂鎮、拉井鎮、營盤鎮、兔峨鄉、通甸鄉、河西鄉、石登鄉、中排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常住總人口196977人,其中:金頂鎮45406人、拉井鎮15146人、營盤鎮32092人、通甸鄉22575人、河西鄉16743人、中排鄉22430人、石登鄉24311人、兔峨鄉18274人。
2002年通甸鄉撤鄉設鎮(省政府2002年1月10日批準)。2003年,全縣轄4鎮、4鄉:金頂鎮、拉井鎮、營盤鎮、通甸鎮、河西鄉、中排鄉、石登鄉、兔峨鄉。下設102個行政村和7個社區。全縣總人口19.0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6.6萬人,占總人口數的87.4%。境內主要居住著白族、普米族、傈僳族、怒族、彝族和漢族等,少數民族人口17.8萬人,占總人口的93.4%。其中:白族9.17萬人,普米族1.4萬人。
2006年,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面積4455平方千米,人口20.86萬人。轄4個鎮、4個鄉:金頂鎮、啦井鎮、營盤鎮、通甸鎮、河西鄉、中排鄉、石登鄉、兔峨鄉。共有5個居委會、102個行政村。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常住總人口212992人,其中:金頂鎮53667人,啦井鎮13899人,營盤鎮37406人,通甸鎮23916人,河西鄉16991人,中排鄉22988人,石登鄉26148人,兔蛾鄉17977人。
2014年,金頂鎮被列為全國重點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