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位于通州區東南部,長江入海口北岸,距城區20千米。省級重點中心鎮。面積75.93平方千米,人口83281人(2007年)。現轄5個社區、7個行政村。318省道公路過境,距寧啟高速公路德勝道口10千米,二甲河、通海河縱橫境內。古跡有香光寺,是通州區最大的佛教景點。
【沿革】清代,開荒者來此燒鹽墾荒,開設南北走向的二甲界河,故得名二甲鎮。1957年為桂貞鄉,1958年更名聯盟公社,1959年更名二甲公社,1983年設鎮。1996年,面積17.8平方千米,人口2.7萬,轄副業、定心橋、三甲、田螺山、新坡、水流鎮、八甲、木行頭、新市、圩洪、興甲鎮、九甲壩、石橋村、吳家埭14個行政村和中心、交通、新市3個居委會。
【郵編】余北226322/袁灶226324/余西226325【2011年代碼及城鄉分類】320612102:~002 122袁灶社區 ~003 122新市社區 ~004 121三甲社區 ~005 122余西社區 ~006 122余北社區 ~200 122定興橋村 ~205 220六甲鎮村 ~206 220路中村 ~208 220寶云山村 ~210 220坨墩村 ~212 220北潭村 ~222 220通運橋村
【2008年代碼】320683102(5個社區、9個行政村):~002袁灶社區 ~003新市社區 ~004三甲社區 ~005余西社區 ~006余北社區 ~200定興橋村 ~205六甲鎮村 ~206路中村 ~208寶云山村 ~210坨墩村 ~212北潭村 ~217麒麟橋村 ~221進東村 ~222通運橋村
【2007年村居人口】交通社區5242人,袁灶社區1226人,新市社區2542人,三甲社區1992人,余西社區2333人,余北社區1517人,定興橋村2535人,圩洪村2573人,新玻村3866人,慶余村2549人,九甲壩村2711人,六甲鎮村2738人,路中村2488人,雙寺村2928人,寶云山村1788人,周家灣村3303人,坨墩村2434人,花板橋村3647人,北潭村3248人,橫板橋村2168人,斜河村2542人,公路村2625人,袁西村2263人,麒麟橋村2004人,南海村3268人,馬東村3164人,明辨村3504人,進東村3811人,通運橋村2708人,袁南村3564人
【2006年代碼】320683102(轄6個社區、24個行政村):~001交通社區 ~002袁灶社區 ~003新市社區 ~004三甲社區 ~005余西社區 ~006余北社區 ~200定興橋村 ~201圩洪村 ~202新玻村 ~203慶余村 ~204九甲壩村 ~205六甲鎮村 ~206路中村 ~207雙寺村 ~208寶云山村 ~209周家灣村 ~210坨墩村 ~211花板橋村 ~212北潭村 ~213橫板橋村 ~214斜河村 ~215公路村 ~216袁西村 ~217麒麟橋村 ~218南海村 ~219馬東村 ~220明辨村 ~221進東村 ~222通運橋村 ~223袁南村
原【余西鄉】位于通州東部,距城區17千米。二(甲)余(北)公路與余西運鹽河在境內交會。1920年稱余市。1957年更名國華鄉,1958年改公社,1965年更名余西公社,1983年改鄉。1996年,面積14.7平方千米,人口1.7萬,轄慶余、大悲殿、趙家園、萬云寺、萬壽寺、五福橋、建中、周家灣、寶云山、路中10個村委會和余西鎮1個居委會。
原【袁灶鄉】位于通州東南部,距城區12千米。通甲公路穿境,通呂運河流經北部。1951年為袁灶鄉,1956年更名桂貞鄉,1963年更名袁灶公社,1983年改鄉。1996年,面積25.5平方千米,人口3萬,轄袁南、南海、長征、鐵嶺、麒麟橋、恒橋、明辯、馬東、七甲、新河、余南、新育、袁西、龔家橋、袁東、通運橋、進東、秦壩、公路村19個村委會和袁灶鎮1居委會。
原【余北鄉】位于通州東部,距城區15千米。解放初為岸南鄉,1957年并入國華鄉,1966年為北潭公社,后改余北公社,1983年改鄉。1996年,面積18平方千米,人口1.7萬,境內轄龍潭灣、垞墩、小墩橋、趟耙溝、花板橋、北潭、興隆、橫溝、斜河、橫板橋、油坊、同盛12個村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