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根據《肥鄉縣志》有關內容改寫)
宋代,肥鄉縣有四個鎮。南路鄉是南陽鎮(今廣平縣南陽堡),北路鄉是辛寨鎮,東路鄉是翟固鎮,西路鄉是辛安鎮。元、明、清三代,境內建四鄉、四堡,東路興教鄉(今南行村或中行村)、南陽堡,西路宜官鄉、辛安堡,南路積善鄉、屯莊堡(今南屯莊),北路樂豐鄉(張村一帶)、毛演堡。為便于鄉民貿易購物方便,明清時,境內四鄉建有十集(縣城不計),即辛安(鎮)、西韓、天臺山、孟家(莊)、毛演(堡)南屯村(今崔莊)、崇明寨(今北營)、翟固、舊店(集)和東章(東漳堡)。這些鄉、鎮和集市所在地,大多形成今日的主要鄉鎮。
元代,縣下設有鄉,鄉下轄社、連。鄉以縣境四個方位來劃分,也稱為“四路”。東路鄉為“興教鄉”,其他鄉名稱不詳。以50家至100家為社,5家為連。小村不及50家的與近村合為一社,不能相合的則各自立社。
明代仍設四鄉,鄉下110戶設里,里下10戶為甲。元末明初兵火相連,河北境內居民稀少。洪武、永樂年間,山西移民到河北各地落戶建屯,每屯20、30戶;原社的戶數較屯的戶數稍多。社、屯中仍建里、甲,肥鄉全縣四鄉共有社屯26個,此后社屯戶數因豐歉年或增或減。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東路興教鄉轄有東章(漳)社、舊店社、西高社、北高社,東章屯、翟固屯;南路積善鄉轄有陳固社(今屬廣平縣)、原(元)固社、支村社、常家(莊)社、原固屯;西路宜官鄉轄有寨中(堡)社、唐家(疃)社、辛安社、劉家(寨)社、任家(堡)屯、杜齊屯、白樂(白落堡)屯;北路豐樂鄉(今陳莊一帶)轄有李興(堡)社、長橋社、思兒(今鋪上)社、魏村屯、順義屯(今不詳為何村)。縣城內和四關有在坊社、關廂屯、在坊屯。另外,肥鄉有山西潞安衛轄屬的軍墾營地8處:張兒寨營、水寨營(今南營)、答剌罕營(今北營)、北高營、劉兒寨營、屯莊營、倉坊堡營和舊店營(今東營)。
清代區劃承接明制。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知縣姜人烈為革除地丁錢糧弊端,發布“順社理牌(地畝)章程”,按村莊大小,或六七村順為一社,或七八村順為一屯,全縣仍為26個社屯。明代的八處軍墾營地戶籍,也編入社屯之中。光緒二十九年(1900年),將四鄉變更為六個區,即東區(駐地舊店)、南一區(駐地積善)、南二區(駐地西韓)、北區(駐地南屯村,今崔莊)、西區(駐地趙云堡)、中區(駐地縣城)。
民國初,縣區劃仍沿清制劃為六個區,只是換了區號。民國18年(1929年),“奉省令”將區以下村莊編分為“主村”和“附村”,按村莊大小設有保、甲。或一村一保,或一村數甲。全縣主附村共411個,其中主村201個。抗日戰爭時期,肥鄉縣存在著兩種不同的區劃,一種是抗日民主政府的區劃;另一種是日偽政府的區劃。
民國27年(1938年)5月,肥鄉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全縣劃為三個區:第一區轄縣城以西75個村;第二區轄縣城以東117個村;第三區轄縣城以北70個村。民國29年(1940年)2月,全縣調整為七個區;第一區轄北口一帶;第二區轄清漳一帶(今多屬廣平縣)32個村;第三區轄莊營一帶;第四區轄舊店一帶;第五區轄崔莊一帶;第六區轄南元寨一帶;第七區轄毛演堡一帶。同年10月,肥鄉縣城以西村莊劃入永肥縣,將剩余村莊調整為五個區。第一區北口一帶;第二區清漳一帶;第三區屯莊營一帶;第四區舊店一帶;第五區北高一帶。
民國33年(1944年)8月至36年(1947年)7月,全縣區劃為六個區:一區轄舊店一帶村;二區轄南元寨一帶村;三區轄屯莊營一帶村;四區轄白落堡一帶村;五區轄賈寨一帶村;六區轄永年縣城以南以東52個村。民國34年(1945年)8月,磁肥辦事處一區劃歸肥鄉。民國36年(1947年)7月,第六區劃歸永年縣。此時,肥鄉改劃為五個區:第一區駐舊店轄49個村,二區駐趙寨轄52村,三區駐屯莊營轄33村,四區駐天臺山轄51村,五區駐城關轄50村(此時縣城仍為日偽軍盤據未得收復,故四街未計算在內)。日偽軍政府仍沿原六個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