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咸豐二年(1852年)六月,湖北省石首縣藕池江堤潰決,因頻年失修,至咸豐十年,長江洪水泛濫,夾大量泥沙從原潰口傾瀉南奔,直灌洞庭。同治末年(1874年前后),洞庭湖北部淤積若干洲渚,其中烏嘴和北洲南岸新淤一個狹長的湖洲,因地處北洲之南,當地群眾稱之為“南洲”。爾后洲渚淤積連片,形成百里沃野,泛稱“南洲”。隨著南洲的形成,各地居民紛遷麋集,圍堤開荒,世代相息。是時分屬華容、岳陽、漢壽、沅江、安鄉、常德六縣管轄。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湖南巡撫吳大澄奏本清廷獲準,劃割六縣交界之地,在境內烏嘴設置“南洲直隸廳撫民府”,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遷置九都(今南洲鎮)。民國二年(1913年)十月,湖南都督府下令撤銷南洲廳,改稱南洲縣;次年六月八日又根據內務部復電轉令,將南洲縣更名為南縣。新中國建國之初,南縣劃歸常德地區。1962年12月,改屬益陽地區,1994年7月后屬益陽市。
1996年,南縣面積1075.2平方千米,人口約64.5萬人。轄7個鎮、13個鄉:南洲鎮、廠窖鎮、三仙湖鎮、華閣鎮、茅草街鎮、明山頭鎮、武圣宮鎮、八百弓鄉、三岔河鄉、下柴市鄉、中魚口鄉、烏嘴鄉、北河口鄉、沙港市鄉、牧鹿湖鄉、河口鄉、荷花嘴鄉、浪拔湖鄉、麻河口鄉、游港鄉。縣政府駐南洲鎮。【注:益陽市轄大通湖、金盆、北洲子3個農場、大通湖漁場和南灣湖軍墾農場的北半部位于縣境內】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南縣總人口703823人,其中(8個鎮、12個鄉):南洲鎮94062人,華閣鎮42013人,明山頭鎮40076人,青樹嘴鎮40728人,三仙湖鎮27300人,茅草街鎮18261人,廠窖鎮35389人,武圣宮鎮28307人,河口鄉24692人,烏嘴鄉39632人,八百弓鄉34444人,中魚口鄉28151人,浪拔湖鄉23466人,荷花嘴鄉20979人,游港鄉21393人,下柴市鄉19642人,三岔河鄉18096人,麻河口鄉25950人,北河口鄉26334人,牧鹿湖鄉23707人,大通湖農場37957人,北洲子農場14912人,金盆農場18332人。
2004年,南縣轄12個鎮、11個鄉:南洲鎮、茅草街鎮、三仙湖鎮、武圣宮鎮、明山頭鎮、廠窖鎮、華閣鎮、青樹嘴鎮、麻河口鎮、河壩鎮、金盆鎮、北洲子鎮、烏嘴鄉、河口鄉、八百弓鄉、荷花嘴鄉、中魚口鄉、游港鄉、下柴市鄉、三岔河鄉、浪拔湖鄉、牧鹿湖鄉、北河口鄉。
2005年,經省民政廳(湘民行發[2005]35號)批準,南縣將20個鄉鎮調整為12個鄉鎮(9個鎮、3個鄉)【注:不包括河壩鎮、金盆鎮、北洲子鎮】,分別為華閣鎮、明山頭鎮、烏咀鄉、青樹嘴鎮、茅草街鎮、三仙湖鎮、中魚口鄉、南洲鎮、浪拔湖鄉、麻河口鎮、武圣宮鎮和廠窖鎮。將荷花嘴鄉和南洲鎮成建制合并,設立新的南洲鎮,鎮人民政府駐新顏(原荷花嘴鄉人民政府駐地);將河口鄉和華閣鎮成建制合并,設立新的華閣鎮,鎮人民政府駐復興港(原華閣鎮人民政府駐地);將八百弓鄉、三岔河鄉和茅草街鎮成建制合并,設立新的茅草街鎮,鎮人民政府駐茅草街(原茅草街鎮人民政府駐地);將下柴市鄉和三仙湖鎮成建制合并,設立新的三仙湖鎮,鎮人民政府駐陳子湖(原三仙湖鎮人民政府駐地);將游港鄉和中魚口鄉成建制合并,設立新的中魚口鄉,鄉人民政府駐班嘴;將北河口鄉和麻河口鎮成建制合并,設立新的麻河口鎮,鎮人民政府駐麻河口(原麻河口鎮人民政府駐地);將浪拔湖鄉和牧鹿湖鄉成建制合并,設立新的浪拔湖鄉,鄉人民政府駐浪拔湖(原浪拔湖鄉人民政府駐地)。
2005年末,南縣轄12個鎮、3個鄉:明山頭鎮、青樹嘴鎮、廠窖鎮、武圣宮鎮、河壩鎮、金盆鎮、北洲子鎮、南洲鎮、華閣鎮、茅草街鎮、三仙湖鎮、麻河口鎮、烏嘴鄉、中魚口鄉、浪拔湖鄉。縣政府駐南洲鎮。
2010年,經省政府批準,撤銷浪拔湖鄉,設立浪拔湖鎮。浪拔湖鎮以原浪拔湖鄉的行政區域為該鎮的行政區域,轄2個社區、24個行政村,總面積95.95平方千米,總人口5.34萬人,鎮政府駐浪拔湖(即原浪拔湖鄉政府駐地)。
2013年,省民政廳(湘民行發[2013]11號)批復對益陽市南縣部分行政區劃調整如下:一、同意撤銷大通湖漁場及沙堡洲辦事處。二、同意將南縣河壩鎮的新秀、老河口、新山、銘新4個建制村成建制劃出,與原大通湖漁場及沙堡洲辦事處的管轄范圍合并,設立沙堡洲鎮。三、行政區劃調整后,沙堡洲鎮轄新秀、老河口、新山、銘新4個建制村,總面積104.54平方公里,總人口1.39萬人,鎮人民政府駐沙堡洲;河壩鎮轄21個建制村,總面積67.8平方公里,總人口2.06萬人,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
全縣現轄14個鎮、2個鄉:明山頭鎮、青樹嘴鎮、廠窖鎮、武圣宮鎮、河壩鎮、金盆鎮、北洲子鎮、南洲鎮、華閣鎮、茅草街鎮、三仙湖鎮、麻河口鎮、浪拔湖鎮、沙堡洲鎮、烏嘴鄉、中魚口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