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東市名稱,設治伊始,因其地位居肇州之東,故取名“肇東”。清代,系郭爾羅斯后旗游牧地。清光緒年間出放蒙荒,墾民漸稠。1906年2月1日(清光緒三十二年正月初八日),黑龍江將軍奏準,設置肇州廳的同時,于昌五城(今昌五鎮)設肇東分防經歷。翌年委任官員,至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肇東分防經歷正式到任。中華民國成立后,1912年11月5日,裁撤肇東分防經歷,改設肇東設治局。設治員賀良楫奉命于11月30日前往“昌五”,12月4日開辦,啟用關防。1914年7月1日,奉令將設治局改設肇東縣,縣公署駐昌五城。隸屬龍江道。1929年2月,裁撤道制,由黑龍江省直轄。時為二等縣。
東北淪陷后,初隸黑龍江省,1934年12月改隸濱江省。1935年9月,將縣境西南部的第三區大部(今四站、西八里、澇洲、德昌、五里明鄉鎮一帶)劃歸郭爾羅斯后旗管轄。1937年12月3日,偽縣公署由昌五城遷至滿溝站(原名甜草崗,今肇東站),滿溝成為縣城,后稱“滿溝街”。為與縣名統一,1940年5月1日,將滿溝街改稱肇東街。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后,同年12月,劃歸哈西專區管轄。專員公署駐肇東縣城。1946年3月,劃歸吉江行政區。同年4月,將郭爾羅斯后旗的八里、四興(今四站鎮)、向陽、三星、同仁村和呼蘭縣的樂安、安居、長發、萬寶村劃歸新設置的樂安縣管轄;5月,撤銷吉江行政區,劃歸嫩江省;7月,撤銷樂安縣,并入肇東縣。
1947年2月至9月,隸屬黑嫩聯合省第四專區管轄。黑嫩聯合省分設后,肇東縣隸屬嫩江省。1949年5月,嫩、黑兩省合并為黑龍江省,隸屬黑龍江省管轄。1954年8月,松、黑兩省合并后,由黑龍江省直轄。1958年8月,劃歸哈爾濱市領導。1960年1月,將萬寶公社劃歸哈爾濱市。同年5月,將肇東縣劃歸松花江專區管轄。1965年6月,松花江專區更名為綏化專區,肇東縣隸屬綏化專區。1986年9月8日,國務院批準,撤銷肇東縣,設立肇東市(縣級),以原肇東縣的行政區域為肇東市的行政區域,隸屬綏化地區管轄。
1992年末,肇東市位于黑龍江省中西部,松嫩平原東部。東與蘭西縣、呼蘭縣和哈爾濱市為鄰,南與雙城市以松花江為界,西與肇源縣、肇州縣接壤,北與安達市毗連。全市總面積4338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20平方千米。總人口80.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8.8萬人;少數民族有滿、蒙古、回、達斡爾、朝鮮族等。轄10鎮、16鄉。市政府駐地肇東鎮。(以上摘自《黑龍江省志·地名錄》,有改動)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市總人口832657人,其中:肇東鎮174525人,尚家鎮39364人,姜家鎮27838人,里木店鎮22623人,五站鎮29943人,四站鎮26583人,澇洲鎮16619人,五里明鎮32429人,昌五鎮38047人,宋站鎮39258人,新城鄉19102人,海城鄉23007人,先進鄉17615人,太平鄉22945人,民主鄉17170人,黎明鄉24088人,東發鄉31303人,合居鄉18797人,西八里鄉24998人,德昌鄉31042人,洪河鄉26089人,躍進鄉29295人,向陽鄉27705人,安民鄉24179人,宣化鄉26355人,明久鄉2173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