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區劃調整后,巫峽鎮轄原龍井鄉綠水、青山、春泉、龍山、文峰、桂花、七星、新路、白泉、白水、陳家、紅廟、石里村和原巫峽鎮柳樹、西坪、平安、東崗、跳石村及南陵社區,共18個村、1個社區,面積172.5平方千米,鎮政府臨時駐地為聚鶴街2號(原龍井鄉政府駐地)。原巫峽鎮集仙、飛鳳、松巒、上升、朝云、登龍、神女、起云、圣泉、翠屏、凈壇11個社區劃歸新設立的高唐街道管轄。原巫峽鎮聚鶴社區、龍江村和原龍井鄉的龍水、梨早村劃歸新設立的龍門街道管轄。
【原巫峽鎮】位于巫山縣中部,大寧河與長江交匯處?h政府駐地。距三峽大壩124千米,上溯重慶480千米,東下宜昌167千米。三峽工程移民搬遷鎮。轄圣泉、登龍、朝云、神女、松巒、集仙、翠屏、聚鶴、飛鳳、凈壇、起云、上升、南陵13個社區,龍江、西坪、柳樹、平安、東崗、跳石6個行政村。公路與毗鄰縣和湖北省相通,長江和大寧河設有港口和客貨碼頭。有高唐觀遺址、陸游洞、楚陽臺、授書臺、寧河晚渡、三登譚秋月、秀峰禪剎、女觀貞石等風景名勝古跡。【沿革】始于春秋,為歷代郡、縣治地。1939年置中和鎮,1951年改城關鎮,1981年更名巫峽鎮。1953年設立南陵鄉,1961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96年,巫峽鎮面積86平方千米,人口5.9萬人,轄紅光、江東、龍門、秀峰、圣泉、高塘、西坪、烏雞、柳樹、 家、文峰、茶店、七星、龍水、草陽、梨樹、桂花、東坪、新路、陳家20個行政村和石牌樓、火神廟、孔圣泉、小東門、十字街、會仙橋、北門坡、桂花園8個居委會;南陵鄉面積41平方千米,人口0.7萬人,轄南陵、平安、將軍、東崗、龍圈、觀廟、春曉、跳石8個行政村。2005年,將巫峽鎮的文峰、龍水、七星、黎早、桂花、新路、陳家7村劃歸龍井鄉管轄;撤銷南陵鄉,將南陵居委會、平安村、東崗村、跳石村劃歸巫峽鎮管轄,將春曉村劃歸建坪鄉管轄;區劃調整后的巫峽鎮:管轄原巫峽鎮12個居委會及龍江、西坪、柳樹村和南陵鄉的南陵居委會、平安村、東崗村、跳石村所屬行政區域,轄13個居委會、6個村委會,面積66.82平方千米,鎮政府駐巫峽鎮廣東路。【2010年代碼及城鄉分類】500237100:~009 121圣泉居委會 ~010 121登龍居委會 ~011 121朝云居委會 ~012 121神女居委會 ~013 121松巒居委會 ~014 121集仙居委會 ~015 121翠屏居委會 ~016 121聚鶴居委會 ~017 121飛鳳居委會 ~018 121凈壇居委會 ~019 121起云居委會 ~020 121上升居委會 ~021 220南陵居委會 ~220 220龍江村 ~223 220西坪村 ~225 220柳樹村 ~226 220平安村 ~227 220東崗村 ~228 220跳石村
【原龍井鄉】位于巫山中部,距縣城8千米。轄白泉、石里、白水、龍山、六水、紅廟、青山、春泉、七星、龍水、新路、陳家、文峰、桂花、梨早15個行政村。巫(山)(巫)溪公路過境!狙馗铩棵駠鴮僦泻玩偅1953年設立和平鄉,1958年改公社,1981年更名龍井公社,1983年改龍井鄉。1996年,面積82平方千米,人口1.1萬人,轄白泉、石里、白水、青窩、三峽、六水、鴉泉、迎春、龍山、金雞、紅棟、廟灣12個行政村。2005年區劃調整后的龍井鄉:管轄原龍井鄉和巫峽鎮的文峰、龍水、七星、黎早、桂花、新路、陳家村所屬行政區域,轄15個村委會,面積127.07平方千米,鄉政府駐老堰塘。【2010年代碼及城鄉分類】500237205:~200 210白泉村 ~201 220石里村 ~202 220白水村 ~208 220龍山村 ~212 220六水村 ~213 220紅廟村 ~214 220青山村 ~215 220春泉村 ~216 220七星村 ~217 220龍水村 ~218 220新路村 ~219 220陳家村 ~220 220文峰村 ~221 220桂花村 ~222 220梨早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