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地區轄縣。自治區糧畜生產基地。位于自治區東北部的天山北麓,北面與蒙古接壤。面積38445平方千米,人口10萬,有漢、維吾爾、蒙古、東鄉、壯、滿、藏、柯爾克孜、裕固等民族,其中漢族居多數。轄2鎮10鄉。縣政府駐巴里坤鎮,距烏魯木齊435千米。境內駐有兵團哈管局紅星一牧場、紅山農場、新疆軍區伊吾軍馬場。(本頁根據《中國政區大典》整理,1997年左右資料)
巴里坤鎮 縣政府駐地。為古絲道上的重鎮和西域三大商鎮之一,曾與烏魯木齊、伊犁齊名。1950年設城區,1956年改為城鎮,1961年為城鎮公社,1975年改巴里坤鎮。位于東天山北麓。面積15.2平方千米,人口1.2萬,其中漢族占81%,轄5個居委會(按序數命名)。
博爾羌吉鎮 1986年建立博爾羌吉鎮。位于縣城西北73千米。面積200平方千米,人口0.1萬,其中漢族占98%,轄第一、第二兩個居委會。
薩爾喬克鄉 1958年成立薩爾喬克公社,文革中曾更名為東方紅公社,1985年改鄉。位于縣城以西,距縣城32.5千米。面積6391.2平方千米,人口0.5萬,其中哈薩克族占93.4%,轄蘇吉西、蘇吉東、黃土、自流井4個行政村。
海子沿鄉 1985年初由原薩爾喬克公社尖山子大隊、海子沿大隊、卡子湖大隊組建海子沿鄉。位于縣城以西,距縣城18千米。面積440平方千米,人口0.7萬,其中哈薩克族占96%,轄海子沿、尖山子、卡子湖3個行政村。
下澇壩鄉 境內為古商道的軍事要塞,清代曾設軍臺和驛站。1985年由原薩爾喬克公社下澇壩大隊和小紅柳峽牧場組建下澇壩鄉。位于縣城北偏西北,距縣城113千米。面積3600平方千米,人口0.5萬,均為哈薩克族。轄下澇壩、小紅柳峽2個行政村。
大紅柳峽鄉 1980年為大紅柳峽國營牧場,1985年建立大紅柳峽鄉。位于縣城西北120千米。面積14443平方千米,人口0.4萬,其中哈薩克族占86.9%,轄大紅柳峽、闊斯賽爾克、霍斯庫仍、昌家莊子4個行政村。
八墻子鄉 1986年由原縣食品牧場改建為八墻子鄉。位于縣城東北38千米。面積978.9平方千米,人口0.1萬,其中哈薩克族占92%。轄八墻子、大紅山、大熊溝3個行政村。
奎蘇鄉 1958年成立奎蘇公社,文革中曾更名東風公社,1985年改鄉。位于縣城以東,距縣城34千米。面積1021.3平方千米,人口1.5萬,其中漢族占94.9%,轄奎蘇、南灣、二十里、三十戶、拐把頭、樓房溝、廟爾溝、小柳溝、板房溝、板房溝西渠、西梁11個行政村。
石人子鄉 1958年建立衛星公社,文革中改稱勝利公社,1985年改石人子鄉。位于縣城以東,距縣城12.5千米。面積276.4平方千米,人口1萬,其中漢族占87.2%。哈(密)巴(里坤)公路橫貫鄉境,轄石人子、三十里館子、大泉灣、韓家莊4個行政村。
大河鄉 1956年設大河鄉,1958年建公社,1985年復改鄉。位于縣城東北15千米。面積1162.5平方千米,人口2.1萬,其中漢族占93.7%,轄舊戶西、舊戶東、干渠、東頭渠、新戶、商戶、西戶、打柴溝8個行政村。
花園鄉 1975年由花莊子、南園子兩個大隊和城鎮牧場組建為花園公社,1985年改鄉。位于縣城以西,距縣城5千米。面積234.6平方千米,人口0.7萬,其中漢族占88%,轄南園子、花莊子、頭道河子3個行政村。
三塘湖鄉 1962年由大河公社析出成立三塘湖公社,1985年改鄉。位于縣城東北90千米,北與蒙古接壤。面積10521.2平方千米,人口0.1萬,其中漢族占94.1%,轄上湖、中湖、下湖、岔哈泉4個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