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為楚之番(讀婆)邑地。春秋戰國,先后為吳、越、楚據有。秦漢為余汗(讀干)縣東北境之樂安鄉。東漢光和元年(178年)析余汗縣樂安鄉置樂平縣,治銀城堡(今德興市銀城畈),因“南臨樂安河,北接平林”得名。漢獻帝興平二年(195年)縣治西遷樂安鄉洎口(今戴村),易名樂安縣。陳太建十三年(581年)改名銀城縣,隋開皇十年(590年)廢銀城縣入鄱陽。唐武德四年(621年)于銀城舊縣置樂平縣,九年并入鄱陽縣。開元四年(716年)于長樂水口(今銅山港口)復置樂平縣。中和三年(883年),西遷縣治于花靨鎮(今洎陽街道)。元元貞元年(1295)升為樂平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復為縣,屬饒州府。
民國期間,先后隸潯陽道、第四、第五行政區。1949年4月樂平解放,建國后先后屬樂平專區、浮梁專區。1953年屬上饒專區(后改為上饒地區)。1983年7月27日國務院批準同意將上饒地區的樂平縣劃歸景德鎮市管轄(國函字[1983]146號);10月正式實施。
1992年7月27日,民政部(民行批[1992]106號)批復:經國務院批準,同意撤銷樂平縣,設立樂平市。同年9月21日,樂平市正式掛牌成立。現為江西省計劃單列市,由景德鎮市代管。
1984年5月16日,設立觀峰鄉(贛府字[1984]111號)。1985年6月21日,設置歷崌山鄉、洪巖鄉、鸕鶿鄉、文山鄉、科山鄉、十里崗鄉、金鵝山鄉(贛府廳字[1985]333號)。
1988年12月10日,撤銷涌山鄉、眾埠鄉、接渡鄉、樂港鄉、鎮橋鄉,設立涌山鎮、眾埠鎮、接渡鎮、樂港鎮、鎮橋鎮;設立樂河鎮,其管轄行政區域從臨港鄉劃歸的下石、中堡、楊村、九墩、汪家、新店等六個行政村和胡家行政村的夏家村的范圍(贛民函[1988]138號批復)。
1989年,將房家鄉的龍口行政村劃歸鸕鶿鄉;將后港鄉和接渡鄉部分行政村劃歸樂平鎮(贛民字[1989]82號批復)。
1997年6月5日,撤銷禮林鄉、后港鄉、塔前鄉、雙田鄉、浯口鄉、洪巖鄉、高家鄉、洺口鄉、臨港鄉,設置禮林鎮、后港鎮、塔前鎮、雙田鎮、浯口鎮鄉、洪巖鎮、高家鎮、洺口鎮、臨港鎮(贛民字[1997]112號批復)。
1997年,全市面積1974平方千米,人口72.8萬。,轄16個鎮、9個鄉:樂平鎮、鎮橋鎮、涌山鎮、接渡鎮、樂港鎮、眾埠鎮、樂河鎮、臨港鎮、塔前鎮、后港鎮、洪巖鎮、浯口鎮、高家鎮、雙田鎮、洺口鎮、禮林鎮、金鵝山鄉、文山鄉、十里崗鄉、鸕鶿鄉、科山鄉、觀峰鄉、洄田鄉、歷崌山鄉、墈上鄉。市政府駐樂平鎮。
2000年,全市轄16個鎮、9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729639人;其中:樂平鎮99410人、禮林鎮34903人、鎮橋鎮48419人、樂港鎮60171人、后港鎮42762人、塔前鎮28792人、雙田鎮38789人、涌山鎮56421人、臨港鎮17668人、高家鎮19497人、名口鎮20491人、眾埠鎮53529人、接渡鎮58125人、浯口鎮23522人、洪巖鎮4009人、樂河鎮7405人、觀峰鄉15878人、墈上鄉21512人、歷崌山鄉10872人、金鵝山鄉5831人、鸕鶿鄉16508人、文山鄉13976人、科山鄉6779人、十里崗鄉14109人、洄田鄉10261人。
2001年,樂平市將25個鄉鎮撤并為16個。11月26日,江西省民政廳批復(贛民字[2001]528號):同意撤銷樂平鎮建制,設立洎陽街道辦事處;撤銷墈上鄉建制,與從鎮橋鎮劃入的塔山行政村合并設立塔山街道辦事處;撤銷(山歷)崌山鄉,劃歸洪巖鎮;撤銷洄田鄉,劃歸禮林鎮;撤銷樂河鎮,劃歸臨港鎮;撤銷觀峰鄉,劃歸樂港鎮;撤銷文山鄉,劃歸眾埠鎮;撤銷科山鄉,劃歸(除呂家行政村)塔前鎮;呂家行政村劃歸涌山鎮;撤銷金鵝山鄉,劃歸浯口鎮;洺口鎮更名為名口鎮。
2002年底,樂平市面積1973平方千米,人口76.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4.0萬人。轄2個街道、14個鎮、2個鄉,24個居委會,291個行政村。市政府駐洎陽街道洎陽南路。
2003年底,全市總人口78.6萬人。其中城區人口16萬人。轄2街道14鎮2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