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魯番”之稱,最早見于《西域番國志》即明人陳誠《西域行程記》一書。吐魯番,維吾爾語意為富庶豐饒的地方。據《西域同文志》:系回語“蓄水”之意。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通名大辭典》釋為維吾爾語,意為“都會”。曾炳煌所撰《吐魯番廳鄉土志》釋:“吐魯番”系“吐蕃”的諧音。
古稱“姑師”(《史記·大宛傳》),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西漢時期是車師前王庭地。《漢書·西域傳》稱:車師前國王治交河。西漢元帝元年(公元前48年)設置戊已二校尉屯田。東漢和帝三年(公元前91年)戊已校尉駐地由交河城遷駐高昌。晉置高昌郡,北魏屬“蠕蠕”(亦稱“芮芮”或“茹茹”),稱高昌國。
唐設安西都護府治,稱西州。唐末沒入吐蕃。宋號稱輝和爾,即畏吾兒。元設畏吾爾都護。元末明初分設柳城(今鄯善縣的魯克沁)、火州、吐魯番三部,皆設萬戶府“達魯花赤”(即長官)。
清朝乾隆44年(公元1775年)設吐魯番領隊大臣,始筑廣安城(今老城)。光緒12年(1886年)置吐魯番直隸廳,隸屬迪化府,轄今吐魯番、鄯善、托克遜三縣范圍,治所在吐魯番。民國2年(1913年)直隸廳改為吐魯番縣。1984年12月撤縣設市。
1996年,吐魯番市面積15738平方千米,人口約23.6萬人。轄2個街道、2個鎮、7個鄉:老城路街道、高昌路街道、大河沿鎮、七泉湖鎮、亞爾鄉、葡萄鄉、艾丁湖鄉、恰特喀勒鄉、二堡鄉、三堡鄉、勝金鄉。駐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221團。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吐魯番市常住總人口251652人,其中:老城路街道15551人、高昌路街道26700人、七泉湖鎮11979人、大河沿鎮11081人、亞爾鄉58068人、艾丁湖鄉19328人、葡萄鄉24035人、恰特卡勒鄉27294人、二堡鄉11453人、三堡鄉13669人、勝金鄉22898人、紅柳河園藝場2837人、原種場2049人、交河西鎮兵團221團4710人。
2003年末,吐魯番市總面積13689.71平方千米,其中市區面積14.9平方千米。總人口254900人。轄2個街道、2鎮7鄉:老城路街道、高昌路街道、大河沿鎮、七泉湖鎮、亞爾鄉、葡萄鄉、恰特喀勒鄉、艾丁湖鄉、勝金鄉、二堡鄉、三堡鄉。市政府駐市區青年路。
2008年設立葡萄溝街道,轄達甫散蓋、拜西買里、布依魯克、葡萄4個社區。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吐魯番市常住總人口273385人,其中:老城街道22808人,高昌街道46992人,葡萄溝街道9041人,七泉湖鎮10054人,大河沿鎮9133人,亞爾鄉53307人,艾丁湖鄉18890人,葡萄鄉15683人,恰特喀勒鄉27174人,二堡鄉12417人,三堡鄉15135人,勝金鄉24246人,紅柳河園藝場2313人,原種場2206人,兵團二二一團3986人。
2014年5月26日,自治區政府(新政函[2014]76號)批復同意撤銷亞爾鄉,設立亞爾鎮。調整后,全市轄3個街道、3個鎮、6個鄉。
2015年3月16日,國務院(國函[2015]52號)批復同意撤銷吐魯番地區和縣級吐魯番市,設立地級吐魯番市。吐魯番市設立高昌區,以原縣級吐魯番市的行政區域為高昌區的行政區域。高昌區人民政府駐老城路街道老城東路6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