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魯番地區轄市,地區行政公署駐地。為干鮮葡萄、甜瓜生產、出口基地。位于自治區中部,距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182千米。面積15738平方千米,人口23.6萬。有維吾爾、漢、回、哈薩克、蒙古、俄羅斯等21個民族,其中維吾爾族占71.3%,轄2街道2鎮7鄉。駐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221團。(本頁根據《中國政區大典》整理,1997年左右資料)
老城路街道 市政府駐地。1985年設置。位于市區南部。面積8平方千米,人口2.1萬,其中維吾爾族占47.7%。境內有高昌路、老城路、新城路、文化路、青年路等街路,轄7個居委會(按序數命名)。
高昌路街道 1985年設置。位于市區北部。面積約5平方千米,人口2.1萬,其中漢族占46.1%,轄區內有高昌路、綠洲路、東西環路等街路,轄4個居委會(按序數命名)。
大河沿鎮 1966年建鎮,1970年、1976年先后隸屬烏魯木齊和吐魯番地區,1978年劃歸吐魯番市。位于市區西北,面積10平方千米,人口1.2萬,其中漢族占95%。境內有吐魯番火車站。
七泉湖鎮 1960年成立七泉湖工礦公社,1965年改稱七泉湖公社,1984年設鎮。位于市區東北,面積333平方千米,人口1.3萬,其中漢族占68.8%。轄美提阿勒地、七泉湖、煤窯溝、恰克秋克布拉克、市煤礦、七泉湖化工總廠、紅星煤礦7個居委會。
亞爾鄉 1953年先后稱二區、一區,1958年成立五星公社,1985年改設亞爾鄉。位于市區西郊,鄉政府駐新城西門,距市區中心2千米。面積1102.3平方千米,人口4.4萬,其中維吾爾族占84%,轄西依提勒克、新城西門、伊里木、亞爾、上湖、鐵日克拉、塔格托維、托萬克亞爾、喀贊其拉、恰江、亞爾果勒、戈壁、老城東門、新城東門、皮亞孜其拉、加依、亞爾貝希、康喀、南門、瓊科瑞克、呂宗、奧依曼買里、色依提迪汗、克孜勒吐爾公相24個行政村。
葡萄鄉 1949年為一區,1953年為三區,1958年成立葡萄公社,1985年改鄉。位于市區東北,距縣城3千米。面積548平方千米,人口2.3萬,其中維吾爾族占90.1%,轄巴格日、其蘭勒克、塔西托尕尼、木納爾、汗尼木加依、布依魯克、蘇貝希、艾孜納美其特、拜什買里、達甫散蓋、英薩、貝勒克其坎兒孜、布拉克、瓊科瑞克、霍依拉坎兒孜、鐵提爾等16個行政村。
艾丁湖鄉 1953年為第二區,1958年成立度光湖公社,同年底并入五星公社(今亞爾鄉)。1962年分設艾丁湖公社,1984年改鄉。地勢低洼,低于海平面155米,是中國內陸最低洼地。位于市區西南,距市區15千米。面積827.1平方千米,人口2萬,其中維吾爾族占89.2%,轄也木什、大莊子、 西熱木、阿其克、瓊庫勒、希合坎兒孜、也木什坎兒孜、安江、帕喀布拉克、莊子、闊什墩11個行政村。
恰特喀勒鄉 “恰特喀勒”系維吾爾語譯音,意為“灌木林”。1958年為紅旗公社,1978年改稱恰特喀勒公社,1984年改鄉。位于市區東南,距市區15千米。面積495.5平方千米,人口2.9萬,其中維吾爾族占89.2%,轄恰特喀勒、拜什巴拉坎兒孜、闊什坎兒孜、 托特烏依坎兒孜、吐魯番克爾、拉木帕公相、杜四坎兒孜、其蓋布拉克、莊子、瓊坎兒孜、吐依洪坎兒孜、喀拉霍加坎兒孜、阿吉能坎兒孜、奧依曼坎兒孜、墩坎兒孜15個行政村。
二堡鄉 西漢初元元年(前48)西漢政府設置戊已校尉屯田于此,稱高昌壁(高昌壘),后為高昌國。唐稱西州。元末稱火州、哈拉和加。清代稱二堡。光緒十二年(1886)二堡、三堡屬東鄉。1944年改稱高昌鎮,1949年稱二區,1953年為七區。1958年二堡、三堡合并為火焰山公社,1984年分為二堡、三堡兩個鄉。位于市區以東,距市區35千米。面積178.9平方千米,人口1.1萬,其中維吾爾族占99.9%,轄巴達木勒克、喀爾桑、布隆買里、闊納協海爾4個行政村。
三堡鄉 1958年二堡、三堡合并成立火焰山公社,1984年分設二堡鄉、三堡鄉。位于城區以東,距城區33千米。面積241.2平方千米,人口1.3萬,其中維吾爾族占97.3%,轄霍加木阿勒迪、英吐爾、臺藏、尤喀克買里、阿瓦提、曼古布拉克、園藝7個行政村。
勝金鄉 1949年勝金和二堡劃為三區,1958年析出稱五區,同年改火星公社,1959年并入火焰山公社,1962年成立勝金公社,1984年改鄉。面積859.2平方千米,人口2.1萬,其中維吾爾族占93.4%。轄排孜阿瓦提、開斯突爾、加依霍加木、勝金、色格孜庫勒、阿克塔木、烏魯克庫勒、木爾吐克、艾西夏、恰勒坎10個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