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居湘水之陰故名湘陰。縣境春秋時屬楚國,公元前689年楚徙羅子國遺民于湘水之南,縣境遂屬羅子國地。秦為羅縣。西漢末析東境置漢昌縣。南北朝宋元徽二年(474)析羅縣、益陽、湘西三縣部分地域置湘陰縣,屬湘東郡;齊屬長沙郡;梁屬岳陽郡。隋代幾經廢置。唐神龍三年(707),析縣境東部地域置昌江縣(今平江縣)。
北宋初屬岳州,后改屬潭州。元貞初升為湘陰州,屬天臨路。明洪武降為縣,屬長沙府。1914年至1922年屬湘江道,1937年12月屬第一行政監察區。1949年屬長沙專區,1952年屬湘潭專區,1964年屬岳陽專區。1966年3月析縣境東部置汨羅縣,縣境范圍遂成今狀。1968年屬岳陽地區,1986年后屬岳陽市。
1995年,全縣面積1581.5平方千米,人口66.5萬人,轄12個鎮、20個鄉:文星鎮、白馬鎮、東塘鎮、洞庭圍鎮、界頭鋪鎮、臨資鎮、南湖洲鎮、鐵角嘴鎮、袁家鋪鎮、新泉寺鎮、樟樹鎮、濠河口鎮、三塘鄉、長康鄉、車馬鄉、鳳南鄉、六塘鄉、白泥湖鄉、東港鄉、古塘鄉、石塘鄉、玉華鄉、關公潭鄉、西林鄉、青潭鄉、楊林寨鄉、茶湖潭鄉、柳潭鄉、南陽鄉、湘臨鄉、躲風亭鄉、靜河鄉?h政府駐文星鎮。
1996年,撤銷南陽鄉,設立南陽鎮。至此,全縣轄13個鎮、19個鄉:文星鎮、白馬鎮、洞庭圍鎮、界頭鋪鎮、臨資鎮、南湖洲鎮、鐵角嘴鎮、袁家鋪鎮、新泉寺鎮、樟樹鎮、濠河口鎮、東塘鎮、南陽鎮;三塘鄉、長康鄉、車馬鄉、鳳南鄉、六塘鄉、白泥湖鄉、東港鄉、古塘鄉、石塘鄉、玉華鄉、關公潭鄉、西林鄉、青潭鄉、楊林寨鄉、茶湖潭鄉、柳潭鄉、湘臨鄉、躲風亭鄉、靜河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湘陰縣總人口646180人,其中:文星鎮78580人,東塘鎮27598人,袁家鋪鎮18532人,界頭鋪鎮14914人,樟樹鎮23965人,浩河口鎮26086人,鐵角嘴鎮27647人,新泉寺鎮14301人,臨資口鎮13841人,白馬寺鎮15358人,洞庭圍鎮12464人,南湖洲鎮16017人,南陽鎮14283人,石塘鄉19062人,六塘鄉14443人,三塘鄉20253人,白泥湖鄉16667人,靜河鄉27529人,玉華鄉18040人,長康鄉21263人,古塘鄉11131人,湘臨鄉12581人,青潭鄉1856人,東港鄉15440人,躲風亭鄉16431人,茶湖潭鄉12565人,西林鄉16419人,車馬鄉15819人,風南鄉15699人,關公潭鄉14825人,楊林寨鄉22293人,柳潭鄉13162人,賽頭管區15376人,胭脂管區11228人,和平管區10512人。
2001年,長康鄉、三塘鄉撤鄉建鎮。2002年末,全縣總面積1581.5平方千米,總人口691472人,其中非農人口101334人。轄32個鄉鎮,458個村。
2004年,湘陰縣轄15個鎮、17個鄉:文星鎮、東塘鎮、袁家鋪鎮、界頭鋪鎮、樟樹鎮、浩河口鎮、鐵角嘴鎮、新泉寺鎮、臨資口鎮、白馬寺鎮、洞庭圍鎮、南湖洲鎮、南陽鎮、三塘鎮、長康鎮、石塘鄉、六塘鄉、白泥湖鄉、靜河鄉、玉華鄉、古塘鄉、湘臨鄉、青潭鄉、東港鄉、躲風亭鄉、茶湖潭鄉、西林鄉、鳳南鄉、關公潭鄉、楊林寨鄉、柳潭鄉,以及賽頭管區、胭脂管區、和平管區、鶴龍湖管區。
2005年1月13日,岳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撤銷湘陰縣濠河口等17個鄉鎮設立城西等4個鎮的批復》(岳政辦函[2005]5號):一、同意撤銷濠河口鎮、南陽鎮、古塘鄉、湘臨鄉,設立城西鎮。以原濠河口鎮、南陽鎮、古塘鄉、湘臨鄉的行政區域為新設城西鎮的行政區域,城西鎮轄6個居委會、43個建制村,總面積109.4平方千米,總人口6.34萬人,鎮人民政府駐東閘。二、同意撤銷白馬寺鎮、洞庭圍鎮、臨資口鎮、柳潭鄉,設立湘濱鎮。以原白馬寺鎮、洞庭圍鎮、臨資口鎮、柳潭鄉的行政區域為新設湘濱鎮的行政區域,湘濱鎮轄7個居委會、33個建制村,總面積101平方千米,總人口5.7萬人,鎮人民政府駐和平閘。三、同意撤銷新泉寺鎮、鳳南鄉、關公潭鄉、車馬鄉、西林鄉,設立新泉鎮。以原新泉寺鎮、鳳南鄉、關公潭鄉、車馬鄉、西林鄉的行政區域為新設新泉鎮的行政區域,新泉鎮轄4個居委會、49個建制村,總面積138.4平方千米,總人口7.6萬人,鎮人民政府駐新泉寺。四、同意撤銷鐵角嘴鎮、躲風亭鄉、東港鄉、茶湖潭鄉,設立嶺北鎮。以原鐵角嘴鎮、躲風亭鄉、東港鄉、茶湖潭鄉的行政區域為新設嶺北鎮的行政區域,嶺北鎮轄3個居委會、48個建制村,總面積98.4平方千米,總人口7.5萬人,鎮人民政府駐鐵角嘴。
2009年末,湘陰縣總面積1581.5平方千米,總人口71.3萬人,轄12個鎮、7個鄉:文星鎮、東塘鎮、袁家鋪鎮、界頭鋪鎮、樟樹鎮、三塘鎮、長康鎮、城西鎮、嶺北鎮、新泉鎮、湘濱鎮、南湖洲鎮、石塘鄉、六塘鄉、白泥湖鄉、靜河鄉、玉華鄉、青潭鄉、楊林寨鄉。
2012年,城西鎮更名為鶴龍湖鎮,界頭鋪鎮更名為金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