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市轄區。面積318.6平方千米,人口30.8萬。轄1鎮9鄉,區政府駐人民路。1949年前置岳麓、金盆、文藝、會春4區,1950年改郊區工作委員會仍轄4區,1954年改郊區街道,1959年并入長沙縣,1962年劃入長沙市并恢復郊區街道,1980年建長沙市郊區。年均氣溫16.8~17.3℃,年降水量1677.4毫米。東通八一東路,南通韶山路、107國道,西通麓山路、長寧公路,北通瀏陽河路、洪青公路。名勝古跡有馬王堆漢墓、北津城古跡,陡壁山象鼻嘴,湘西縣故城遺址土城頭,北宋常豐縣古城遺跡等。革命紀念地有新民學會舊址。(本頁根據《中國政區大典》,1996年左右資料)
火星鎮 1986年屬馬王堆鄉,1990年析建火星鎮。位于區境東部。西鄰京廣線,市一環路橫貫鎮境,距長沙火車站1千米。面積1.2平方千米,人口2.5萬。鎮政府駐八一東路,轄一、二、三3個居委會。
馬王堆鄉 1950年屬文藝區,1957年置鄉,1958年劃入長沙縣萬年紅公社,1961年屬東區天心閣公社,1962年歸屬郊區,改東屯渡公社,1984年置馬王堆鄉。位于區境東部,距長沙火車站1千米。京廣鐵路、319國道過境。面積4平方千米,人口2萬。鄉政府駐荷花園,轄友誼、高橋、火焰、農科、新橋、新合、火炬、漁場8個村委會。古跡有馬王堆西漢古墓舊址。
東岸鄉 1950年為長沙縣望龍鄉,1956年改望新鄉,1958年改黃花公社,1960年并入望新公社,1961年從長沙縣劃入郊區,改東岸公社,1984年置鄉。位于市境東部,距市政府4千米。319國道和107國道縱橫過境。面積20平方千米,人口1.9萬。鄉政府駐大茅坪,轄東湖、合平、新安、望龍、張公嶺、西龍、東屯、東岸、杉木9個村委會和漁場、果場。
黎砵[Tuo]鄉 1950年屬長沙縣黎砵鄉,1960年改公社,1978年從長沙縣劃入郊區,1984年置鄉。位于市境東部,距市政府6千米。107國道過境。面積27平方千米,人口2.7萬。鄉政府駐茉莉園,轄譚陽、川河、合豐、花橋、大橋、粟壙、平陽、黎砵、東山、長砵、邊山、侯照12個村委會及東山居委會。
大砵鄉 1950年屬長沙縣大砵區,1956年改鄉,1958年改公社,1960年劃入郊區,1961劃入大砵區,1978年復劃入郊區,1984年置鄉。位于市境南部,距市政府8千米。京廣鐵路、107國道橫貫鄉境。面積40平方千米,人口2.3萬。鄉政府駐橫塘,轄黃合、興隆、桂井、大砵、新港、新路、先鋒、披塘、九峰、黑石10個村委會。
洞井鄉 1956年為洞井鄉,1958年屬長沙縣大砵公社,1960年更名洞井公社,1978年劃入郊區,1984年置鄉。位于市境南部,距市政府8千米。107國道、長潭高速公路、市二環馬路橫貫鄉境,長沙汽車南站設此。面積48平方千米,人口2.3萬。鄉政府駐洞井鋪,轄洪壙、白田、同升、桃陽、桃花、金井、鄱陽、和平、洞井、高升、天華、牛頭、聯盟、新興、大壙、板壙、月壙、奎壙18個村委會。
雨花亭鄉 1950年屬雨花鄉,1956年改雨花亭鄉,1958年建東風公社,1962年改雨花亭公社,1968年改韶山路公社,1983年復置雨花亭鄉。位于長沙市南大門。京廣鐵路、107國道貫穿鄉境。面積8平方千米,人口1.3萬。鄉政府駐自然村,轄紅星、自然、井塘、蓮湖、新開、漁場、石人7個村委會。古跡有清代著名書畫家何紹基墓。
岳麓山鄉 1950年為岳麓區,1956年屬岳南鄉、岳北鄉,1958年改岳麓山公社,1970年劃入長沙市西區,1973年劃入郊區,1984年置岳麓山鄉。位于湘江西岸。319國道橫貫東西,一環路貫穿南北。湘江一橋、二橋、三橋橫跨湘江之上,與河東市區相接。面積38平方千米,人口3萬。鄉政府駐螺蛇湖,轄岳華、雙沙嶺、茶子山、石嶺壙、銀盆嶺、傅家洲、茶場、麓山、天馬、左家垅、桃花、五星、黃鶴、靳江14個村委會,1個鄉漁場、1個菜科站和1個苗圃。名勝古跡有新民學會舊址,岳麓山風景保護區(內有岳麓書院、愛晚亭、古麓山寺、黃興墓、蔡鍔墓)。
望岳鄉 1950年設望岳鄉,原屬望城縣,1958年改公社,1962年劃入郊區,1963年劃入望城縣白若區,1978年再劃入郊區,1984年復置鄉。位于市境西部。319國道、望藕公路過境。是長沙西大門,距市政府3千米。面積15.8平方千米,人口1.1萬。鄉政府駐望城坡,轄望城坡鎮居委會和望岳、窯壙、金星、谷山、藕壙、谷豐6個村委會。古跡有長沙王古墓。
安福鄉 1950年屬會春區,1956年改鄉,1958年改萬年紅公社,1961年并入清水塘公社,1962年將上大垅以北劃入郊區稱上大垅公社,1984年置安福鄉。位于市境北部。面積1.3平方千米,人口0.5萬。鄉政府駐絲茅沖,轄先福村村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