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地區轄縣。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位于省境北中部,轄6鎮11鄉。面積2625平方千米,人口20萬,縣政府駐城關鎮。(本頁根據《中國政區大典》,1997年左右資料)
城關鎮 縣政府駐地。1956年置城關鎮,1961年改公社,1984年復建鎮。位于縣境西部,滹沱河北岸。面積93.2平方千米,人口3.88萬人,京原鐵路和108國道過境。轄西北街、東北街、東南街、西南街、東關、西關、北關、上瓦窯頭、下瓦窯頭、蘇村、上平城、下平城、韓曲、五里村、下田、桂家窯、橙草溝、八里莊、兩界溝、大煙旺、小煙旺、水峪、富家窯、井溝、窯子頭、芳昌、花彪嘴、鬧市28個行政村和城關鎮居委會。
陽明堡鎮 1953年置陽明堡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建鎮。位于縣境西部,距縣城10千米。面積102.7平方千米,人口2.1萬人,京原鐵路和108國道、太同公路過境。轄陽明堡堡內、陽明堡東關、陽明堡南關、馬站、古城、七里鋪、孫家磨、劉家磨、崔莊、牛站、窯子頭、李家磨、西王莊、丈子、長郝、上沙河、下沙河、宇文、上花莊、下花莊、閻家寨、西莊、海子、大茹解、小茹解、徐村、泊水、小寨、方村、石彥、官莊、牛村、上官院、下官院、馬寨、九龍36個行政村。境內有五代后唐太祖李克用墓地。抗日戰爭時,八路軍夜襲陽明堡機場,大捷。
峨口鎮 1958年屬聶營公社,1961年析置峨口公社,1984年置鎮。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城28千米。面積83.1平方千米,人口3.46萬人,京原鐵路、太鋼峨口鐵礦專用鐵路及通往五臺山的公路過境。水資源豐富,峨河全年有水。省重點水利工程南水北調已竣工。轄峨口鎮居委會和郝街、樓街、峨西村、興圣、富村下前街、富村麻黃街、富村下園街、富村下街、正下社、東下社、西下社、東灘上、上高陵、下高陵、南留屬舊村、南留屬新村、佛光莊、上木角、下木角、溝子、南井溝21個行政村。古跡有東西寺和佛光寺、普照寺。
棗林鎮 1953年置棗林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建鎮。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城15千米。面積118.9平方千米,人口1.9萬人,京原鐵路和108國道過境。轄棗林東村、棗林西村、何家寨、東段村、沱陽、大敦素、小敦素、廿里鋪、顯旺、西留屬、東留屬、鹿蹄澗、槐樹園、沙溝、蒙家莊、柳樹坡、東馬村、西馬村、東陽溝、西陽溝、山底、東平安、西平安、中平安、康戶、肖莊、(段莊、塔溝)、神崗、羅家泉、炭窯灣、南梁、玄窯、尹家嶺、李家洼、宮家莊34個行政村。古跡有鹿蹄澗村楊家祠堂。
聶營鎮 1953年設聶營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置鎮。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城20千米。面積136平方千米,人口0.93萬人,蘇木公路過境。轄聶營、東高泉、西高泉、東段景、西段景、鮑家溝、黑山莊東村、黑山莊上街、黑山莊下街、黑石、窯子(楊家梁)、云霧、石墻(大紅才、初一溝、大水溝)、灣根(韋子坪)、李家莊、蔡家莊、錄青、代敏、石湖、王家坪、羊次、南黃草院、甘林頭、板鋪、梁地、王老莊、河陽溝、長界28個行政村。
灘上鎮 1953年為灘上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建鎮。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城30千米。通柏油路,面積215.5平方千米,人口0.71萬,轄灘上、高凡(原名寨里,后因紀念高凡烈士犧牲在此而更名)、殷家會、石家灣、兩家店、玄泉、小舍口、小寺、上寺、下寺、赤水掌、化嘴、黃毛、麻黃溝、南石岸、口前、小中嘴、二架陽坡、北正溝、郭家峪、青山、麻地溝、辛莊(口前)、小南岸(口子)、槍桿、半梁、垛窩、碾峪、南正溝(鐵鹿寨、石羊槽)、大王莊、大地、牛家渠、六谷、里白草、外白草、馬橋、龍王堂、雙材樹、崔家莊、上苑、上王莊、上陽花、下陽花43個行政村。
峪口鄉 1953年屬雙徐鄉,1958年屬新高公社,1961年屬下莊公社,1963年改為峪口公社,1984年建峪口鄉。面積105.6平方千米,人口1.9萬,轄峪口、東田、西田、高街、下莊、沙洼、金盤、圪塔、選仁、東章、賈村、雙徐、胡家溝、西旺、上陽閣、下陽閣、上苑莊、下苑莊、峪里、崗上、舜王寺、阜歌坪、王家會、段家灣、偏橋、六高、武強、講堂(圪臺溝)28個行政村。
新高鄉 1958年設新高公社,1984年建鄉。位于縣境西部,距縣城4千米。面積96.8平方千米,人口1.61萬人,北靠京原鐵路。轄新高、劉家圪洞、潘家莊、上橋莊、王街、韓街、河頭、園子、大梨園、小梨園、辛莊、翟街、下街、劉街、金街、張家寨、董家寨、謝家寨、陳家堡、張家堡、趙村、張村、沿村、周流、中解口子、小峪口前、紅谷、石崗、小觀、步山溝、西嶺、小峪、鳳凰觀33個行政村。
上磨坊鄉 1953年為上磨坊鄉,1958年屬代城公社,1961年析置上磨坊公社,1984年改鄉。位于縣境中部,距縣城7.5千米。面積75.4平方千米,人口1.1萬人,京原鐵路和108國道過境。轄上磨坊、磨坊堡、十里鋪、桿村、南家寨、上門王、下門王、東若院、西若院(謝家窯)、侯家溝、三家村、任家莊、神澗(東莊)、里回、小西莊、赤土溝、紅崖灣、磨窩、陳家梁(馮家嶺、羅家梁、砂溝)19個行政村。
胡峪鄉 1961年設胡峪公社,1984年建鄉。位于境東北部,距縣城20千米。面積76.6平方千米,人口0.42萬,轄胡峪、長畛、望臺、赤岸、楊莊、棗園(小石門)、大坪嶺、庵上、柴樹林、盆窯、天轎坡、郜車坪、巡檢司、麻地口、劉家溝、東寺、馬圈溝、陡溝18個行政村。
上田鄉 1961年屬太和峪公社,1981年置上田公社,1984年建鄉。位于縣境西部,距縣城8千米。面積116.2平方千米,人口0.6萬人,太同公路過境。轄上田、殿上、西段村、陳家莊、試刀口、南口、前腰鋪(紅窯)、太和嶺口(顧家村)、城上(正北溝、石墻溝、富拉溝、石坡溝)、黑石頭溝(吳家窯)、牛大溝、北王莊、張家河、西瓦窯頭、新莊、野莊16個行政村。
分水嶺鄉 1961年設分水嶺公社,1984年建鄉。位于縣境東北部,距縣城33千米。面積90.4平方千米,人口0.3萬,轄分水嶺(車道溝)、酸刺溝(六條溝、對兒溝)、大寨、碾子溝、西紅土、張山溝、蛟口、劉元坪(瓶子溝)、黃碾(馮圈、羊圈、漢林臺)、紅花布、東梁、蔡地溝、黃花梁、了緣寺(五溝)、保安莊、扒子溝、長城(麻掌、柳棒、團城)、黃草院(茄子溝)18個行政村。
八塔鄉 1961年設八塔公社,1984年建鄉。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城40千米。面積111.2平方千米,人口0.3萬,轄八塔、嘴子、后口前、西會、西溝、桿林、鄂石灘、堡子、柴樹溝(柴地岔)、蔡家莊(廟灣)、羊蹄溝、掌寺、莊子、口前(鷂子口前)、龍門、滴水清、磨河(窯子)17個行政村。
交口鄉 1958年屬新高公社,1961年析設趙家灣公社,1975年社址遷交口,1984年置交口鄉。面積95.9平方千米,人口0.3萬,轄康家灣、韓家灣、康家灣(西會水)、高太莊(上莊、下莊)、探馬石、青社、洪寺、同盟、上莊、張仙堡、龍巴11個行政村。境內有國家級森林公園趙杲觀(天臺寺,始建于北魏太延年間,明萬歷年間重修)。
白草口鄉 1961年置白草口公社,1984年改鄉。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城30千米。面積86.5平方千米,人口0.18萬,轄白草口、柳林(東灣)、老杏溝、王莊、秦莊、小溝、水溝、趙莊、麻布袋溝、后腰鋪、大峪溝、雁門關、阜家坪、羅莊、高二溝(黃草巖)15個行政村。古跡有古長城和雁門關。
西窖鄉 1958年屬灘上公社,1961年析置西窖公社,1984年改鄉。面積66.9平方千米,人口0.2萬人,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城50千米。通往五臺山公路過境。轄西窖、圪料溝、趙莊、大板峪、小板峪、大南坪、小南坪、白廟、兔梁、西林、北河、石窯凹、康上莊、康下莊、羊蹄灘、羊角溝、油坊溝17個行政村。
胡家灘鄉 1958年屬代城公社,1984年建鄉。位于縣境北部,距縣城30千米。面積123.6平方千米,人口0.1萬,轄胡家灘(馬莊溝、消凌溝)、鐵匠營、東馬圈(西馬圈、水溝)、辛窯、一道河(黑石頭灣)、稱達溝(沙渠溝)、黃土梁、王二溝(劉莊、廟高頭)、上蔡家園(下蔡家園)、龍王溝、大灘梁、義稱溝、單馬道(四眼梁)、洪塘、輝耀溝、水溝(安莊)16個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