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一名源于元成宗元貞二年(1296年)設置的沈陽路。因地處沈水(今渾河)之北(“水北為陽”)得名。春秋戰國時期,沈陽成為燕國的屬地,為歸順的肅慎氏所有。燕昭王十二年(公元前300年),燕國在此屯兵戍邊,設立候城,為沈陽建城之始。秦,沈陽屬遼東郡境。西漢時沈陽為中部都尉治所,已初具縣邑規模。漢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設玄菟郡。經魏晉至隋唐,沈陽地區部分屬遼東郡,部分為玄菟郡所轄。三國時均為幽州轄地。
西晉時在今遼寧境設平州,遼河東、西分別為玄菟郡、昌黎郡轄境。東晉十六國時的前燕、前秦、后燕時,仍屬玄競郡。自北燕起,經南北朝到隋,遼河東被高勺麗割據。隋代在河西設置燕郡、遼東郡。唐總章元年(668年)后,隸安東都護府。景云年間(710—711),渤海國在今沈陽一帶置沈州。遼神冊六年(921年),在沈水北岸置三河縣,后改為樂郊縣,成為沈州興遼軍及昭德軍的治所,其址就在今沈陽附近。金代,沈陽為沈州顯德軍治所。
元元貞二年(1296年),元改沈州為沈陽路,至此沈陽見于史冊。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軍攻克沈陽,1386年改沈陽路為沈陽中衛。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后金努爾哈赤領兵攻占沈陽,1625年由遼陽遷都沈陽。天聰八年(1634年)升沈陽為盛京。清順治元年(1644年)遷都北京后,以沈陽為陪都。順治十四年(1657年)以“奉天承運”之意在沈陽古城區設奉天府,這是沈陽又名奉天的由來。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在沈陽設奉天省。
民國初年屬奉天省遼沈道。民國十二年(1923年)8月,奉天省劃沈陽縣城區及商埠地一帶為市區,正式設立奉天市政公所,沈陽首次出現市的建制。民國十八年(1929年)4月2日奉天市改名為沈陽市。隸屬遼寧省。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并侵占沈陽,將沈陽市改為奉天市。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八路軍進駐沈陽,奉天市恢復沈陽市名稱。同年10月成立沈陽市民主聯合政府。1946年3月,國民黨軍隊進駐沈陽并發起內戰。
1948年11月2日,沈陽獲得解放。11月3日,沈陽特別市政府成立,隸屬東北行政委員會。同月20日,市政府決定將市內22個區合并為沈河、大東、北關、北市、南市、鐵西、皇姑、和平8個區。1949年5月1日,沈陽特別市政府改為沈陽市人民政府。1949年沈陽市改為中央直轄市,隸屬東北人民政府領導(1952年改為東北行政委員會)。1953年2月,蘇家屯鎮改為蘇家屯區,沈陽市轄區增至9個。1954年8月11日,沈陽市改為遼寧省轄市。
1955年1月21日,沈陽市人民政府改稱沈陽市人民委員會。1959年1月1日,遼寧省人民政府決定將原鐵嶺地區的鐵嶺、法庫、康平、開原、昌圖、西豐和原遼陽專區的沈陽、遼中、新民、臺安10個縣劃歸沈陽市領導,沈陽市共轄9個市區、10個縣。同年2月24日,市人民委員會撤銷北市、南市、北關3個區的建制,并入和平、沈河、大東等區。同年12月31日,撤銷沈陽縣建制,其所轄地區分別劃入市內鄰近各區,并設立新城子區。
1964年3月16日,中共遼寧省委決定設立沈陽專區,將沈陽市所轄的鐵嶺、法庫、康平、昌圖、開原、西豐、新民、遼中、臺安9縣劃歸沈陽專區領導。1964年3月24日,市人民委員會決定設立東陵、于洪兩個郊區。1968年5月10日,沈陽市革命委員會成立。1969年12月26日、1970年1月1日,遼中縣、新民縣分別劃歸沈陽市領導。1980年4月19日,沈陽市革命委員會改為沈陽市人民政府。
1990年末,沈陽市位于東經122°25′-123°48′,北緯41°12′-42°17′之間。東臨撫順市和撫順縣,南與本溪、遼陽兩市相連,西與臺安縣、黑山縣接壤,北與彰武縣、鐵嶺縣和法庫縣毗鄰。境內東西長105千米,南北寬85千米。全市總面積8515.4平方千米,總人口570.3萬人。轄和平、沈河、大東、皇姑、鐵西、蘇家屯、東陵、新城子、于洪9區和新民、遼中、康平、法庫4縣以及468個鎮、、63個鄉、10個民族鄉、112個街道。市人民政府在沈河區。
1992年12月12日,民政部(民行批[1992]160號)批準:將原由鐵嶺市管轄的康平縣和法庫縣劃歸沈陽市管轄(1993年1月1日正式實施)。1993年6月14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新民縣,設立新民市(縣級)。至此,沈陽市轄和平、沈河、大東、皇姑、鐵西、于洪、蘇家屯、東陵、新城子9個市區以及新民、遼中、法庫、康平4個縣(市)。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沈陽市常住總人口7203717人,其中:和平區651874人,沈河區601444人,大東區645838人,皇姑區707994人,鐵西區748834人,蘇家屯區435342人,東陵區601489人,新城子區304230人,于洪區606008人,遼中縣501627人,康平縣324956人,法庫縣420362人,新民市653719人。
2002年6月,沈陽市總面積12941.82平方千米,總人口約727.71萬人,轄9個市轄區、3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共有112個街道、68個鎮、73個鄉(其中10個民族鄉),1309個社區、1943個行政村,市政府駐市府大路260號。
2002年初,沈陽市人民政府批準:將沈陽市東陵區前進鄉的朱爾屯村、木匠屯村2個自然村劃歸大東區文官街道。2002年6月,沈陽市轄9個市轄區、1個縣級市、3個縣,112個街道、68個鎮、73個鄉(含10個民族鄉),1309個社區、1943個行政村,面積12941.82平方千米,人口727.71萬人(統計時間不詳)。
2004年,遼寧省人民政府(遼政[2004]78號)批準:將沈陽市東陵區長白街道辦事處(區域面積16.2平方千米,原由渾南新區代管)劃歸和平區(2003年實際變動)。2005年,東陵區五里河公園劃歸沈河區五里河街道管理。
2006年,民政部(民函[2006]300號)批復:經國務院批準,同意將沈陽市新城子區更名為沈北新區。2007年末,全市共轄212個鄉級行政單位,包括111個街道、49個鎮、45個鄉、7個民族鄉。其中,市轄區共轄129個鄉級行政單位,包括106個街道、11個鎮、10個鄉、2個民族鄉。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沈陽市常住總人口8106171人,其中:和平區700992人,沈河區849267人,大東區782867人,皇姑區925176人,鐵西區1017564人,蘇家屯區474779人,東陵區411110人,沈北新區423323人,于洪區670843人,遼中縣476081人,康平縣316819人,法庫縣399587人,新民市657763人。
2014年6月17日,民政部(民函[2014]171號)批復:經國務院批準,同意將沈陽市東陵區更名為渾南區。2015年9月12日,《國務院關于同意遼寧省沈陽市人民政府駐地遷移的批復》(國函[2015]145號):同意沈陽市人民政府駐地由沈陽市沈河區市府大路260號遷至沈陽市渾南區沈中大街206-3號市規劃大廈3號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