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中寧建縣時,實行區、鄉體制,全縣分為6個區,38鄉。次年,調整為4區、16鄉、70保、914甲。1936年改鄉為聯保。1940年,改聯保為鄉。1941年撤銷區,調整鄉的規模,全縣轄1鎮16鄉,57保,891甲。
1949年9月,中寧縣人民政府成立,實行區、鄉、村體制,全縣設7個區,36鄉,129個村。
1951年,將將第六、七區合并為第六區;原第六區的關帝鄉劃歸第五區;增設3個鄉。第一區駐縣城,轄城關、洼路、新堡、護城、宋營、東華寺等6個鄉;第二區駐舟塔,轄舟塔、上橋、長橋、康灘、白橋等5個鄉;第三區,駐恩和堡,轄蓋灣、劉廟、恩和、孔臺、朱臺、長灘等6個鄉;第四區,駐鳴沙州,轄薛營、鳴沙、三道渠、朱路、三道湖、周灘、彰恩、要崖山等8個鄉;第五區,駐石空堡,轄賀灣、余丁、石空、沙渠、張臺、張義、關帝等7個鄉;第六區,駐渠口堡,轄棗園、藥師寺、鐵桶、渠口、沙梁、十里碑、廣武等7個鄉。
1952年,撤銷第二區的長橋、白橋2鄉,增設靳崖、馬家茨灘2鄉;撤銷第三區的劉廟、孔臺、長灘3個鄉,增設上莊、萬家沙灘、黃辛3個鄉;撤銷第四區的薛營、三道渠2鄉,增設黃營、白馬灘2鄉。
1953年5月,要崖山鄉劃歸同心縣。
1955年11月,撤銷區,全縣調整為1鎮18鄉(城關鎮和洼路、新堡、東華、舟塔、白橋、康灘、恩和、朱臺、鳴沙、長灘、白馬、彭恩、余丁、石空、關帝、棗園、渠口、廣武等鄉)。
1958年,人民公社化,撤銷所有鄉鎮,全縣組建為5個人民公社。東風公社,駐縣城,轄8個管理區;星火公社,駐恩和堡,轄5個管理區;上游公社,駐鳴沙州,轄6個管理區;早春公社,駐石空堡,轄7個管理區;躍進公社,駐渠口堡,轄6個管理區。
1959年,東風、星火、上游、早春、躍進5公社分別更名為寧安、恩和、鳴沙、石空、渠口公社;各公社所轄的管理區改為生產大隊。
1960年6月,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將渠口公社所轄的鐵桶、渠口、沙梁3個大隊和渠口林場合并組建為區屬渠口林場;撤銷渠口公社,所屬的棗園大隊劃歸石空公社;十里碑、廣武2個大隊改為縣辦廣武農場。同年冬,廣武農場劃歸青銅峽市管理。
1961年,將4個公社調整組建為12個公社(城關、舟塔、康灘、新堡、恩和、鳴沙、白馬、長灘、石空、關帝、棗園等)。
1965年,組建城關鎮。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各公社改為以革命性質的名稱命名,后恢復原名。
1972年,陳麻井、古城2農場改為陳麻井公社和古城公社;永豐灘農場并入長灘公社。
1978年,自治區決定在陳麻井公社的基礎上成立區屬國營長山頭機械化農場,陳麻井公社撤銷。
1984年,所有公社改稱鄉。
1985年9月,增設長山頭鄉。
1986年2月,鳴沙、石空2鄉改為鎮。
1987年5月,設置大戰場鄉和馬家梁鄉;至此,全縣共轄城關、鳴沙、石空3鎮和寧安、康灘、舟塔、古城子、新堡、東華、恩和、長灘、白馬、棗園、余丁、長山頭、大戰場、馬家梁等14鄉。
(* 資料出處:《寧夏現代政區變遷沿革》,馮茂著,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