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回族自治州轄市,自治州府駐地。位于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南緣,東距烏魯木齊市30千米。面積7964平方千米,人口31萬。有漢、回、哈薩克、維吾爾、蒙古等31個民族,其中漢族占76.7%,轄4街道3鎮6鄉。(本頁根據《中國政區大典》整理,1997年左右資料)
延安北路街道 市政府駐地。是昌吉市經濟文化中心。1984年設立。位于市區中部。面積4.5平方千米,人口4.4萬,其中漢族占77%,轄區內有寧邊路、天山路、健康路、文化西路、 健康東路、紅星西路、文化東路等街路,轄以序數命名的9個居委會。
老城街道 1984年設立。位于市區北部。面積2平方千米,人口1.4萬,其中漢族占71%,轄區內有解放路、團結路、生產街、北京北路、紅旗路、民主路、寧邊路、吐魯番巷等街路,轄以序數命名的6個居委會。景點有昌吉北公園,內有古城遺址。
延安南路街道 1984年設立。位于市區南部。面積9平方千米,人口4.8萬,其中漢族占71%。境內有延安南路、北京南路、建國東路、建國西路、綠洲南路、南公園東路、南公園西路等街路,轄7個居委會和兩個家委會。
城郊街道 1958年建火箭公社,后劃歸昌吉鎮公社,1962年析出,成立園豐公社,1984年改設城郊街道。位于市區西郊城鄉結合部。面積47.8平方千米,人口3萬,其中漢族占81.9%。312國道過境,轄夾灘、北門、園豐、九家溝4個行政村和城郊居委會。
榆樹溝鎮 1958年成立紅星公社,后更名榆樹溝公社,文革期間改稱東方紅公社,1984年改設榆樹溝鄉,1994年撤鄉建鎮。位于市區西郊,距市區14.2千米。面積37.9平方千米,人口1萬,其中漢族占41.7%,轄榆樹溝、新戶、黃板渠、葦湖、石河沿、上移戶、下移戶、上莊子、代耕隊、西四畦、三十戶、中溝、東三畦、大三畦、東四畦、四畦、尾溝、西三畦、林場、下五畦、下莊子21個行政村。
三工鎮 1956年為三工鄉,1959年建公社,1984年復改鄉,1996年撤鄉建鎮。位于市區以南,距市區13千米。面積125.3平方千米,人口2萬,其中漢族占75%。地處天山北麓,北疆鐵路橫貫境內。轄南頭工、二工、大三工、中溝、廟工、新戽、下營盤、常勝8個行政村。
硫磺溝鎮 1959年為礦區,1984年設硫磺溝街道,1994年改設硫磺溝鎮。位于市區以南,距市區35千米。面積576平方千米,人口0.2萬,有漢、回、哈薩克、維吾爾等民族,其中漢族占80.3%,轄一、二兩個居委會。地處天山峽谷山口,沿河河谷多胡楊。
二六工鄉 原屬榆樹溝公社,1963年成立二六工公社,1968年改稱向陽公社,1984年改設二六工鄉。位于市區西,距市區11千米。面積74平方千米,人口1萬,其中回族占78.8%,轄廣東戶、二六工、三畦、河州工4個行政村。
大西渠鄉 1956年成立大西渠鄉,1968年建衛東公社,1984年復改大西渠鄉。位于市區西北,距市區10千米。面積185平方千米,人口1.6萬,其中漢族占61.8%,轄三岔口、新渠、玉堂、大西渠、小西渠、下六戶、新戽7個行政村。
佃壩鄉 1956年為佃壩鄉,1962年成立公社,1969年改稱紅旗公社,1984年復改佃壩鄉。位于市區北,距市區12千米。面積83平方千米,人口0.7萬,其中漢族占99.9%,轄佃壩、東溝、土梁、西溝、二畦5個行政村。
阿什里哈薩克族鄉 1958年成立阿什里公社,1969年改稱反修公社,1984年建立阿什里哈薩克族鄉。1994年,鄉政府及山區的4個行政村遷至三屯河西岸的阿魏灘定居。位于市區以南,距市區3.8千米。面積3513.1平方千米,人口0.9萬。均為哈薩克族。轄樓莊子、努爾加、二道水、阿魏灘、金澇壩、阿什里6個行政村。
濱湖鄉 1956年設濱湖鄉,1958年改公社,同年并入六工公社,1969年更名朝陽公社,1984年復設濱湖鄉。位于市區北,距市區9.6千米。面積129.7平方千米,人口0.9萬,其中漢族約占99.2%,轄濱湖、東溝、五十戶、迎豐、永紅、友豐、下泉子7個行政村。
六工鄉 1956年設六工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改鄉。位于市區東北,距市區10千米。面積87.6平方千米,人口1.1萬,其中漢族約占77.9%,轄西五工、東五工、沙梁子、下三工、四戶壩、下六工、十三戶、新莊8個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