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天山區,就是清代迪化城與新滿城以及城廂的舊址。西漢屬劫國、卑陸國地,東漢初屬車師六國,三國屬車師后部,唐貞觀十四年(640)屬庭州,武后時屬北庭大都護府,宋代屬西遼,元代屬別失八里,明屬瓦剌和碩特部,后為準噶爾部之庫木諾雅特游牧地。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在今南門外修筑土城一座,乾隆二十八年(1763)擴建為迪化城。
乾隆三十八年(1773)屬迪化直隸州。光緒十二年(1886)屬迪化府,民國二年(1913)屬迪化縣。民國34年(1945)屬迪化市。民國35年(1946)為迪化市一、二、三、四、五區。1953年為烏魯木齊市一、二、三、四、五區。1957年,一、四、五區合并成立天山區,二、三區合并成立多斯魯克(維語,意為友誼)區。1960年,撤銷多斯魯克區,將所轄地段并入天山區。
1996年,天山區轄12個街道:幸福路街道、團結路街道、新華南路街道、烏拉泊街道、勝利路街道、燕爾窩街道、東門街道、解放南路街道、解放北路街道、和平路街道、青年路街道、新華北路街道。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天山區常住總人口471432人,其中:烏拉泊街道11265人、燕爾窩街道 23427人、勝利路街道60091人、團結路街道42698人、解放南路街道 23077人、新華南路街道 29852人、和平路街道47645人、解放北路街道31774人、幸福路街道45904人、東門街道32377人、新華北路街道 29722人、青年路街道34117人、堿泉街虛擬街道43389人、延安路虛擬街道10352人、鹽湖化工廠4236人、柴窩堡林場1506人。
2001年,天山區轄14個街道、1個鄉:解放北路街道、新華北路街道、勝利路街道、解放南路街道、幸福路街道、和平路街道、青年路街道、新華南路街道、燕兒窩街道、烏拉泊街道、東門街道、團結路街道、延安路街道、堿泉街道、大灣鄉。
2002年3月9日,國務院(國函[2002]20號)批準將天山區的烏拉泊街道劃歸烏魯木齊市南泉區(同時更名為達坂城區)管轄。
2003年末,天山區總面積171平方千米,總人口487544人。轄13個街道、1個鄉:燕兒窩街道、勝利路街道、團結路街道、解放南路街道、和平路街道、解放北路街道、東門街道、新華北路街道、新華南路街道、青年路街道、幸福路街道、堿泉街道、延安路街道、大灣鄉。共有124個居委會、5個行政村。區政府駐東環路8號。
2004年末,天山區轄13個街道、1個鄉:燕爾窩街道、新華南路街道、新華北路街道、團結路街道、青年路街道、東門街道、和平路街道、幸福路街道、勝利路街道、解放南路街道、解放北路街道、堿泉街道、延安路街道、大灣鄉。共有130個社區、1個行政村。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天山區常住總人口696277人,其中:燕兒窩街道21806人,勝利路街道59965人,團結路街道71514人,解放南路街道23976人,新華南路街道35464人,和平路街道31220人,解放北路街道24348人,幸福路街道65294人,東門街道39249人,新華北路街道29022人,青年路街道43367人,堿泉街道73446人,延安路街道35770人,紅雁街道8142人,黑甲山片區43155人,二道橋片區29875人,賽馬場片區34372人,大灣片區26292人。
2013年,烏魯木齊市政府(烏民發[2013]142號)批準同意天山區設立南草灘街道。調整后,全區轄15個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