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區位于烏魯木齊市區東南部。面積98平方千米,人口36萬,有維吾爾、漢、回、哈薩克、蒙古等36個民族,其中漢族占70%,轄12個街道:幸福路街道、團結路街道、新華南路街道、烏拉泊街道、勝利路街道、燕爾窩街道、東門街道、解放南路街道、解放北路街道、和平路街道、青年路街道、新華北路街道。
幸福路街道 1985年成立幸福街道。位于天山區東北端,面積2.16平方千米,人口2.9萬,有維吾爾、漢、回、哈薩克、錫伯、俄羅斯等24民族,轄幸福路、體育館路、影劇院、幸福路干休巷、東環路、幸福路四道巷、三道灣、湖東新村、東大梁、中環路10個居委會。
團結路街道 1957年成立團結路街道。位于天山區東南部。1997年,面積1.7平方千米,人口4萬,有維吾爾、漢、回、哈薩克等26個民族,轄八戶梁、電臺、團結路四道巷、瓷廠一、二、三、二道橋、福壽巷、皇城、客運司、領館、團結路、延安路13個居委會。
新華南路街道 1985年成立新華南路街道。位于天山區西南部。面積1.4平方千米,人口2.3萬,有漢、維吾爾、回、滿等21個民族,其中以漢族為多。轄南渠巷、河灘、西河壩后街、南公園、供水站、三橋、四橋、西河壩前街一、二9個居委會。新華南路,河灘南路為貫穿南北主干道。
烏拉泊街道 1985年成立烏拉泊街道(未設居委會)。位于天山區南端,面積120平方千米,人口1.2萬,有漢、維吾爾、回、哈薩克等18個民族。
勝利路街道 1985年成立勝利路街道。位于天山區南部。面積2.3平方千米,人口3.9萬,有漢、維吾爾、回、哈薩克、蒙古等民族,其中漢族占69.7%,維吾爾族占30.3%,轄勝利路、河壩、三屯碑、羊毛湖、紅旗、南梁、湖源巷、多斯魯克、新華南路9個居委會。清光緒七年(1881),迫于沙俄壓力,將南梁到二道橋一帶劃為貿易圈,外商在此開設洋行,故稱洋行街。境內有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紀念館,是陳潭秋、毛澤民、林基路等革命先烈在新疆工作過的地方。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迪化市的入城式從這里開始。
燕兒窩街道 1982年成立燕兒窩街道。位于天山區南端,面積42平方千米,人口1.9萬,有漢、維吾爾、回、哈薩克等12個民族,其中漢族占76%,轄陵園、烏河管理處、烏拉泊、燕兒窩、野營地、紅雁池6個居委會。建有烏拉泊和紅雁池水庫。設有燕兒窩自然風景區和烏魯木齊革命烈士陵園。
東門街道 1979年建東門街道。位于天山區東北部。1997年,面積14平方千米,人口5.15萬人,轄東風路、東后街、光華路、紅橋、建國北路、建國南路、堿泉街、堿泉東街、堿泉三街、前進路、三道灣、五星南路、西后街、青年路路南14個居委會。古跡有建于清光緒十年(1884)的文廟(初名萬壽宮,是烏魯木齊市區唯一的一座保存完整的廟宇建筑群)。
解放南路街道 1985年成立解放南路街道。位于天山區中部偏南,以轄區主干道解放南路而得名。面積2平方千米,人口2.5萬,其中漢族占51.85%,轄寧固寺巷、寬北巷、坑坑寺巷、山西巷、天池路、龍泉街、南關、育才、飲河巷、新市路、馬市小區、建中路等12個居委會。
解放北路街道 1957年成立解放北路街道。位于天山區中心地帶。面積2.2平方千米,人口3.3萬,有維吾爾、漢、回、哈薩克等25民族,以漢族為多。轄和平北路、天山路、南大街、東文化路、西文化路、人民路、中山路、紅旗路、民主路、健康路、合作巷、北大街、人民廣場13個居委會。為自治區黨委、自治區政府駐地。在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轄區已是繁華區。古跡有老君廟、城隍廟、北斗宮、娘娘廟、左公祠及中州會館、兩湖會館、陜西會館、甘肅會館等。
和平路街道 1979年建和平路街道。位于天山區東南部。面積2.7平方千米,人口2.4萬人,轄二道灣、固原巷、黑甲山、寧夏灣、小東梁、永和地巷一、二、躍進街、藥王廟9居委會。
青年路街道 位于天山區北部。面積2.7平方千米,人口2.9萬,漢族占89.7%,轄市府、賓館、新民路西、新民路東、軍區、建工局、五星路西、五星路東、青年路9個居委會。原為新民路街道一部分,1989年成立青年路街道。有光明路、新民路、紅山路、五星路、青年路、建工巷等街、路、巷。駐有烏魯木齊市委、市政府等單位。
新華北路街道 位于天山區西北部。1997年,面積1平方千米,人口3.3萬人,轄建設西路、民主西路、山西廟巷、新華北路一、二、新生巷、政協巷、西河壩、光明路10個居委會。1957年成立西河街街道。1960年與民主公社合并,稱紅山公社。1969年改稱西河街街道革命委員會。1979年改為新華北路街道。有新華北路、光明路、中山路、紅旗路、民主路、果樹巷等街、巷縱橫交錯。駐有自治區政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司令部、烏魯木齊市人大常委會等單位。
(本頁根據《中國政區大典》整理,1997年左右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