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區中心著名的延安寶塔得名。春秋時為白翟部族居住;戰國初屬魏,后屬秦。秦置高奴縣,屬上郡,東漢末廢。北魏在今延安市區稱三城,以三戍互衛得名;文成帝時在今市區東南臨真川內的真川置臨真縣,屬定陽郡;太和元年(477年)在今區境東部的甘谷驛附近設廣武縣及徧城郡;孝文帝時在區東設沃野縣縣,屬徧城郡。延昌二年(513年)于廣武縣置東夏州。西魏分臨真縣地在今區東南固縣村附近增設真川縣,二縣均屬神水郡。廢帝三年(554年)改東夏州為延州,以界內延水為名。北周時撤銷神水郡,領縣改屬徧城郡;天和元年(566年)臨真縣治遷流川(今臨鎮),大象三年(579年)廣武縣改名豐林縣并治遷今李家渠附近。
隋大業初廢沃野縣入豐林縣,廢真川縣入臨真縣;大業三年(607年)分豐林、金明兩縣地在今市區東置膚施縣,三年改延州為延安郡,治膚施(今市區),延安之名始于此;十二年臨真縣治暫遷曷雞城權住,均屬延安郡。唐武德三年(620)臨真縣治遷回原址;四年曾僑置云州和榆林、云中、龍泉三縣,八年撤銷;縣均屬延州。北宋慶歷五年(1045年)膚施縣治遷今延安城,熙寧五年(1072年)降豐林縣為鎮,轄地并入膚施縣;縣均屬延安府。蒙古至元二年(1265的)降臨真縣為鎮,轄地并入甘泉縣。1913年撤銷府、州。1914年屬榆林道。1920年道治遷膚施。1928年廢道屬省。
1935年4月陜北工農紅軍于今市區北大山圪塔設立延安縣,同年5月在市區東臨真鎮置紅泉縣,11月延安縣治遷白家牙。1937年1月中共中央進駐膚施(今延安城);同年2月撤銷膚施縣,以城區和近郊設立延安市,紅泉縣改名紅宜縣;9月延安縣遷治川口;12月又改紅宜縣為固臨縣,并遷治子長縣境。1942年延安縣遷治二十里鋪。1946年7月設立南泥灣墾區(縣級),1948年7月改設臨真縣。
1949年2月,撤臨鎮縣,轄地分別劃歸延安縣和延長縣;3月,延安市并入延安縣,縣政府由東二十里鋪遷駐南關,延安市降為區級市,屬延安縣領導。5月陜甘寧邊區政府遷駐西安市,撤銷延屬分區,延安縣歸陜北行政公署領導。1950年5月改屬延安分區,10月屬延安專區。1969年屬延安地區。1972年2月析延安縣城郊地區復設延安市,5月延安縣遷治市東北姚店。1975年8月撤銷延安縣,轄地并入延安市。1996年11月,撤銷延安地區,改設地級市;原延安市(縣級)改為寶塔區。
1950年5月,原豐富區、牡丹區撤銷,金盆灣區、臨鎮區合并為金臨區,全縣設1市7區50鄉(延安市志數據;延安地區志為全縣設8區50鄉)。1951年初,各區名稱以序數命名,柳林區改稱一區,金臨灣區改稱二區,姚店區改稱三區,川口區改稱四區,青化區改稱五區,蟠龍區改稱六區,河莊坪區改稱七區。1952年6月,二區(原金臨區)復分出臨鎮區,稱八區(延安地區志為全縣設9區53鄉)。1954年4月,改延安市為延安城關區。
1955年6月,各區恢復由地名命名的名稱,撤銷青化區,金盆灣與臨鎮兩區合并為麻洞川區,全縣設7區35鄉:城關區轄3鄉,柳林區轄3鄉,麻洞川區轄7鄉,拐峁區轄8鄉,甘谷驛區轄5鄉,蟠龍區轄7鄉,拐峁區轄8鄉,甘谷驛區轄5鄉,蟠龍區轄7鄉,河莊區轄2鄉。1958年5月,撤銷柳林區、河莊區,崾崄鄉與太富河鄉合并為官莊鄉;9月撤銷拐峁、甘谷驛、蟠龍、麻洞川4區,35鄉合并為13鄉(鎮):城關鎮(轄3個辦事處)、柳林鄉、麻洞川鄉、臨鎮鄉、川口鄉、李渠鄉、馮莊鄉、姚店鄉、甘谷驛鄉、元龍寺鄉、梁村鄉、蟠龍鄉、棗園鄉。
1958年12月,原甘泉縣地及安塞縣南部(草溝門以南)并入延安縣;全縣設延安、柳林(七里鋪)、李家渠、姚店、甘谷驛、蟠龍、梁村、馮莊、臨鎮、麻洞川、甘泉、下寺灣、道鎮、沿河灣、高橋、招安16個公社,轄地為今寶塔區、甘泉縣地及安塞縣南部(沿河灣、招安、王窯、樓坪、高橋、磚窯灣、西河口7個鄉鎮)。共有61個管區和3個街道辦事處:城關鎮公社轄3個辦事處,柳林公社轄3個管區,李家渠公社轄6個管區,馮莊公社轄4個管區,姚店公社轄5個管區,梁村公社轄3個管區,甘谷驛公社轄2個管區,蟠龍公社轄4個管區,麻洞川公社轄4個管區,臨鎮公社轄3個管區,甘泉公社轄3個管區,道鎮公社轄3個管區,下寺灣公社轄4個管區,高橋公社轄5個管區,沿河灣公社轄5個管區,招安公社轄7個管區。
1961年9月,安塞、甘泉恢復縣級建制,西部劃歸安塞縣,西南部劃歸甘泉縣;全縣設延安市和柳林、南泥灣、松樹林、麻洞川、臨鎮、姚家坡、官莊、萬花山、棗園、河莊坪、碾莊、川口、馮莊、李家渠、姚店、元龍寺、梁村、張坪、蟠龍、甘谷驛、青化砭、貫屯、下坪23個公社。1965年4月,撤銷張坪公社并入梁村公社,撤銷姚家坡公社并入臨鎮公社,延安市改為城關鎮人民委員會,農村有21個公社。1971年4月,恢復張坪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