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華區因境內五華山得名。13世紀中葉,元設云南行中書省,本區為省治中慶城(原鄯闡城)一部。14世紀后期,明軍平滇,城區建造了設有“東南六門”的磚城,城西半部及南、西、北城關廂就在區內。民國年間,轄區內的五華山一直是云南軍政首腦機構所在地。1928年8月1日,昆明市政公所改為昆明市政府,商埠第一、二兩區不久改為第五、六區。區境為第三、第四區全部,第一、第二、第五區局部。1941年,市區擴建的第七第八兩區的屬地玉皇閣、蓮花池等局部地段在本段。
1949年12月9日,昆明解放,轄區內的五華山為省政府及部分廳局駐地。1950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按原8個區建制接管,建立市、區兩級人民政權。1951年,8個區并為5個區,其中第二、第三兩個區和第四區大部、第一、第五兩區局部在本區。1953年11月,區公所改制為人民政府,區境為第二、第四區,改制為縣級政權。1956年9月,原第二、第四兩區合并,以境內五華山而命名為五華區,五華區人民委員會正式成立,下設11個街道辦事處,74個居民委員會和紅蓮、清泉、永聯、近華、虹山5個鄉人民政府。
1958年1月,市政府將五華區原轄的紅蓮、清泉、永聯、近華、虹山5個近郊鄉分別劃歸官渡、西山和清泉區。同年,街道辦事處改稱為人民公社,全區將11個街道辦事處合并為3個人民公社。1962年,撤銷人民公社建制,恢復城市街道辦事處,全區設8個街道辦事處。1979-1987年,經省、市政府批準,五華區先后設立了西壩、永昌、蓮華、虹山4個街道辦事處。
1996年,五華區面積16平方千米,人口約39.3萬人。轄12個街道:華山街道、北門街道、西站街道、大觀街道、武成街道、新村街道、崇仁街道、土橋街道、西壩街道、虹山街道、永昌街道、蓮華街道。區政府駐崇仁街道。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五華區常住總人口總人口413420人,其中:崇仁街道10210人,華山街道16690人,北門街道24720人,大觀街道36655人,西站街道64293人,武成街道9823人,新村街道21196人,土橋街道33282人,西壩街道41641人,虹山街道18985人,永昌街道67200人,蓮華街道68725人。
2004年區劃調整前,五華區位于市區西半部,東與盤龍區相連,南、西南和東北與官渡區接壤,西、西北與西山區毗鄰。東西寬3.55千米,南北長6.525千米。轄崇仁、武成、大觀、華山、北門、土橋、西站、西壩、虹山、永昌、蓮華、新村12個街道辦事處,65個社區居民委員會。總面積15.96平方千米,人口42萬人。
2004年6月3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4]42號)調整昆明市市轄區行政區劃:調整昆明市五華區、盤龍區、官渡區、西山區的行政區劃。調整后,五華區轄北門、虹山、西站、華山、武成、西壩、大觀、崇仁、蓮華、新村、長春、小南、南強、黑林鋪14個街道辦事處和廠口鄉、沙朗白族鄉。區劃調整后,五華區總面積397.86平方千米,人口81萬人。
2004年10月,經昆明市政府批復,五華區將原來的14個街道整合為護國、大觀、華山、龍翔、豐寧、蓮華、紅云、黑林鋪和普吉9個街道;鄉仍為2個,即:廠口鄉和沙朗鄉。2009年,撤銷沙朗白族鄉、廠口鄉,設立沙朗街道、廠口街道。調整后,全區轄11個街道:華山街道、護國街道、大觀街道、龍翔街道、豐寧街道、蓮華街道、紅云街道、黑林鋪街道、普吉街道、沙朗街道、廠口街道。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五華區常住總人口855521人,其中:華山街道81628人,護國街道32185人,大觀街道55418人,龍翔街道48828人,豐寧街道92349人,蓮華街道136461人,紅云街道127434人,黑林鋪街道86526人,普吉街道74604人,沙朗街道20132人,廠口街道14197人,昆明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85759人。
2011年,撤銷沙朗街道、廠口街道,設立西翥街道,同時成立昆明西翥生態旅游試驗區管委會。
2011年末,全區總面積380.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5.6萬人;戶籍人口60.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2676人,少數民族82011人。轄護國、大觀、華山、龍翔、豐寧、蓮華、紅云、黑林鋪、普吉、西翥等10個街道,88個社區,214個村(居)民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