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2年(1913)4月,改鶴慶州為縣,6月劃屬騰越道;縣以下仍設東、西、南、北,中5個區。民國18年(1929),廢除道直屬于省。民國33年(1944),屬麗江行政督察專區。民國37年(1948),麗江行政督察專署移駐鶴慶,改稱鶴慶行政督察專區,下轄鶴慶、麗江、劍川、永勝、華坪、寧蒗、中甸、維西、蘭坪、碧江、福貢、貢山等12個縣。民國38年(1949)初,專署復移麗江、鶴慶仍屬其轄。
民國《鶴慶縣志?地理》載,全境東西長130里,南北寬180里。八至為:東至麗江羅巡洞界90里,南至鄧川羅陋川界140里,西至劍川清水河界40里,北至麗江崗子哨界40里;東南至永北板橋界150里,東北至麗江構皮廠界40里,西南至浪穹三營界120里,西北至麗江寒雞羅界40里。
民國23年(1934),改區團制為區、鄉(鎮)、間、鄰制,全縣設5區、36鄉(鎮)、510閶、2459鄰、7346戶。
民國23年全縣行政區劃表
第一區:慶安鎮(23、110、730);威遠鎮(21、105、685);城北鄉(13、68、366);普慶鄉(6、30、270);
第二區:孝廉鎮(18、65、513);積德鎮(14、66、432);曲江鎮(13、61、387);松樹曲鄉(12、62、383);種福鄉(12、54、351);迎和鄉(16、79、486);太平鄉(10、39、331);秀邑鄉(5、19、169)
第三區:逢密鎮(6、30、159);辛屯鎮(7、33、201);母屯鎮(4、20、108);風翼鄉(22、110、661);赤鋪鄉(18、75、410);西亨鄉(16、80、431);雙水鄉(18、94、493);南河鄉(18、74、484)
第四區:松桂鎮(14、70、468);姜營鎮(7、35、239);朵美鎮(13、65、43l);中江鎮(4、20、112); 六合鄉(19、95、639);三莊鄉(23、115、798);波羅鄉(16、80、553);南莊鄉(9、45、298);七坪鄉(10、50、339);河川鄉(5、25、169);北衙鄉(8、40、252)
第五區:慶云鎮(13、66、339);文登鄉(22、110、552);大同鄉(33、166、832);河西鄉(23、116、581); 西甸鄉(19、87、471)
民國27年(1938),廢閶鄰制,推行保甲制。全縣設5區;24鄉、12鎮;147保、1377甲。
民國29年(1940),推行“新縣制”,撤區擴大鄉鎮,縮編保甲,全縣設9鄉、5鎮、138保、1350甲。
民國31年(1942),鶴慶縣屬云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區(駐麗江縣)。
民國33年(1944),全縣轄5鎮、9鄉;130個保、1163甲、14274戶;83422人,其中男性42224人,占總人口50.6%;女性41199人,占49.4%(括號內分別為保、甲、戶、人)。云鶴鎮駐財神殿,(12、97、1356、7374)東至西約30里,南至北約3里。普慶鄉駐崇德村,(7、65、803、4596) 東至西約30里,南至北約3里;積福鄉駐趙屯街,(10、100、1039、6778)東至西約120里,南至北約20里;孝廉鎮駐金墩街,(10、89、1086、7007)東至西約30里,南至北約10里;太和鄉駐田屯,(10、83、966、6309)東至西約30里,南至北約15里;辛屯鄉駐大登街,(8、70、829、4718) 南至北25里,東至西約3里;風翼鄉駐大登村,(12、 92、1084、5338)南至北25里,東至西約4里;如意鄉駐龍泉寺,(9、75、889、4474) 南至北約25里,東至西約3里;松月鄉駐松月室,(8、79、1059、8302)約235平方華里;松鶴鎮駐松桂街,(10、 91、1243、7596)東至西約60里,南至北約30里;美中鎮駐朵美街,(9、75、1007、5650)東至西約100里,南至北約200里;坪營鄉駐同緣寺,(8、74、851、4296) 南至北約60里,東至西約50里;慶云鎮駐靜修巷,(9、95、1104、5724)東至西約30里,南至北約3里;云峰鄉駐天壽寺,(8、78、958、5260) 東至西約30里,南至北約5里。
民國37年(1948),鶴慶縣屬云南第十行政督察區(駐鶴慶縣)。
民國36年至民國38年(1947~1949)、全縣14個鄉(鎮)又合并為云鶴鎮、福和鄉、孝廉鎮、五峰鄉、九頂鄉、松鶴鎮、平美鄉、慶云鎮8個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