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濞古稱“樣備”,初為部落名,后為巡檢司名,今為自治縣專名,均得名于境內大河漾濞江。咸通十一年(870)前后,定邊軍節度使竇滂撰《云南別錄》,內載:“六詔:曰蒙舍,曰蒙越,曰越析,曰浪穹,曰樣備,曰越澹。”此為作為行政區劃名稱的“樣備”一名現今所能見到的最早文字記載。明、清以后,“樣備”逐漸演變為“漾濞”,從而與河名同。
自漢王朝在云南設郡縣起,今漾濞地先后為益州、永昌、云南各郡所屬。唐初六詔稱雄時先后為蒙巂、樣備詔地。宋朝時為大理國屬地。元朝分屬永昌府及蒙化府,明清大體襲元制。1912年,以樣備、打牛坪、箭桿場三巡檢司故地及云龍、洱源插花地設置漾濞縣。1950年屬大理專區,1956年屬大理白族自治州。1958年并入大理市,設漾濞區。1961年復置漾濞縣。1985年6月11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漾濞縣,設立漾濞彝族自治縣;同年11月1日舉行設立自治縣慶典,正式實行自治。
1984年,縣下設區、鎮,區下設鄉、鎮,區級鎮下設街道辦事處。全縣設區11個,區級鎮(縣轄鎮)1個(上街),設鄉62個、鄉級鎮(區轄鎮)3個(平坡、脈地、龍潭),街道辦事處2個:上街鎮、淮安區、河西區、太平區、富恒區、平坡區、順濞區、脈地區、雙澗區、瓦廠區、龍潭區、雞街區。
1987年撤區建鄉,原淮安區、上街鎮合并設上街鎮,其余各區改設鄉,原各鄉鎮一律改設為村公所;全縣設1鎮10鄉,65個行政村、2個街道辦事處。1988年以后,縣下設鄉、鎮,鄉鎮下農村設行政村,城鎮設街道辦事處,全縣設10鄉1鎮:上街鎮、河西鄉、太平鄉、富恒鄉、平坡鄉、順濞鄉、脈地鄉、雙澗鄉、瓦廠鄉、龍潭鄉、雞街鄉;下設65個行政村,2個街道辦事處。
1993年,全縣總人口95975人,其中彝族42528人,占44.31%;漢族35882人,白族10910人,回族3041人,傈僳族2286人,苗族833人,傣族207人,納西族137人,其他民族151人。轄1個鎮、10個鄉,下轄2個城鎮街道辦事處、65個農村行政村。
1996年,漾濞彝族自治縣面積1867.8平方千米,人口約9.7萬人。轄1個鎮、10個鄉:上街鎮、雙澗鄉、脈地鄉、富恒鄉、太平鄉、河西鄉、平坡鄉、順濞鄉、龍潭鄉、雞街鄉、瓦廠鄉?h政府駐上街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漾濞彝族自治縣常住總人口105380人,其中:上街鎮22123人,河西鄉16583人,脈地鄉10039人,雙澗鄉4521人,富恒鄉8047人,太平鄉6567人,平坡鄉8316人,順濞鄉6194人,瓦廠鄉5139人,龍潭鄉6097人,雞街鄉4899人,大保公路大平地指揮部6855人。
?年,河西鄉、平坡鄉撤鄉設鎮。2001年11月,脈地鄉撤鄉設鎮。2001年末,全縣轄4個鎮、7個鄉:上街鎮、河西鎮、平坡鎮、脈地鎮、雙澗鄉、富恒鄉、太平鄉、順濞鄉、龍潭鄉、瓦廠鄉、雞街鄉。
2005年,漾濞縣撤銷上街鎮和河西鎮,設立蒼山西鎮,鎮政府駐原河西鎮下街(省政府2005年10月24日批準);撤銷脈地鎮和雙澗鄉,設立漾江鎮,鎮政府駐原脈地鎮政府駐地(省政府2005年12月24日批準)。
2006年,漾濞彝族自治縣面積1957平方千米,人口10.59萬人。轄3個鎮、6個鄉:蒼山西鎮、漾江鎮、平坡鎮、富恒鄉、太平鄉、順濞鄉、瓦廠鄉、龍潭鄉、雞街鄉。共有1個居委會、65個行政村?h政府駐蒼山西鎮。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漾濞彝族自治縣常住總人口102305人,其中:蒼山西鎮40456人,漾江鎮15272人,平坡鎮8494人,富恒鄉8577人,太平鄉6717人,順濞鄉6522人,瓦廠鄉5187人,龍潭鄉6204人,雞街鄉4876人。2010年末全縣總人口103060人。
2014年,撤銷順濞鄉,設立順濞鎮;同年,蒼山西鎮、漾江鎮被列為全國重點鎮。全縣現轄4個鎮、5個鄉:蒼山西鎮、漾江鎮、平坡鎮、順濞鎮、富恒鄉、太平鄉、瓦廠鄉、龍潭鄉、雞街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