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甸”似為彝語,意為“壩子”、“平地”。元代稱石甸,明改為施甸。1962年12月由保山縣劃出南部地區析置施甸縣。
施甸歷史悠久,夏、商、周時為哀牢部族居地,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置不韋縣,屬益州郡。南北朝(齊)時(561-578年)更名不建縣,隸永昌郡。唐南詔時屬永昌節度,宋大理政權時屬永昌府。元至元十一年(1274)設石甸長官司,轄26寨,隸永昌府鎮康路。明洪武十七年(1384)更名施甸長官司,隸永昌府;洪武二十二年(1389)置施甸巡檢司;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五月,于廣邑寨(今昌寧柯街鄉內)設置廣邑州,與灣甸土知州平行。1436年,廣邑州址遷到右甸(今昌寧城南右甸鎮),屬順寧府管轄,施甸長官司一度劃歸順寧府;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施甸長官司又改隸屬永昌府管轄;嘉靖十九年(1540)置姚關守備道。
清順治六年(1649),裁施甸長官司,設平彝州,始設8鄉,轄26寨伙,州址由原長官司遷至保場大石橋橋頭寨。十八年裁州并入保山;乾隆三十五年(1770)設施甸巡政廳,隸永昌府;民國元年(1912)設施甸分治縣,1932年并保山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1950年設四、五、六3個區,隸屬保山縣(一說為三、四、五、六、七區)。1962年12月1日,經國務院第123次會議批準設立施甸縣,轄太平、由旺、施甸、姚關、灑房5個區。1963年2月1日中共施甸縣委、縣人民政府正式辦公,隸屬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同年12月改屬保山地區專員公署。
1978年全縣轄19個公社、1鎮;111個大隊、1263個生產隊。1996年,施甸縣面積2009平方千米,人口約31.1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2.1萬人。轄2個鎮、13個鄉:甸陽鎮、由旺鎮、等子鄉、太平鄉、水長鄉、保場鄉、老麥鄉、仁和鄉、何元鄉、酒房鄉、萬興鄉、姚關鄉、舊城鄉、木老元布朗族彝族鄉、擺榔彝族布朗族鄉。縣政府駐甸陽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施甸縣常住總人口314187人,其中:甸陽鎮42632人,由旺鎮37839人,太平鄉20509人,等子鄉9740人,姚關鄉35199人,萬興鄉14035人,擺榔彝族布朗族鄉6811人,酒房鄉25421人,舊城鄉15109人,木老元布朗族彝族鄉6031人,老麥鄉20208人,何元鄉15095人,水長鄉16574人,保場鄉21399人,仁和鄉27585人。
2001年,撤銷姚關鄉,設立姚關鎮(2002年正式實施)。至此,全縣轄3個鎮、12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甸陽鎮、由旺鎮、姚關鎮、仁和鄉、保場鄉、等子鄉、太平鄉、水長鄉、何元鄉、萬興鄉、酒房鄉、舊城鄉、老麥鄉、擺榔彝族布朗族鄉、木老元布朗族彝族鄉。
2003年末,全縣轄3個鎮、12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137個村委會(居委會),1627個村民小組,總戶數77995戶,總人口327299人,其中:農業人口占91.95%,少數民族占7.28%。2004年末,全縣轄3個鎮、12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135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162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29445人,其中農業人口302307人,占總人口的91.76%,非農業人口27138人,占總人口的8.2%,少數民族人口24705人,占總人口的7.5%。
2005年,施甸縣撤銷保場鄉及仁和鄉,設立仁和鎮,鎮政府駐原仁和鄉政府駐地;撤銷等子鄉和太平鄉,設立太平鎮,鎮政府駐原太平鄉政府駐地(省政府2005年10月13日批準)。至此,全縣轄5個鎮、8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甸陽鎮、由旺鎮、姚關鎮、太平鎮、仁和鎮、萬興鄉、擺榔彝族布朗族鄉、酒房鄉、舊城鄉、木老元布朗族彝族鄉、老麥鄉、何元鄉、水長鄉。縣政府駐甸陽鎮。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施甸縣常住總人口305223人,其中:甸陽鎮45418人,由旺鎮33978人,姚關鎮35096人,仁和鎮47862人,太平鎮27347人,萬興鄉13836人,擺榔彝族布朗族鄉6578人,酒房鄉24246人,舊城鄉15031人,木老元布朗族彝族鄉5383人,老麥鄉20140人,何元鄉14462人,水長鄉1584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