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施甸縣面積2009平方千米,人口32.39萬人。轄5個鎮、6個鄉、2個民族鄉,2個居委會、135個行政村:
甸陽鎮 面積 138平方千米 人口 4.63萬人 郵編:678200 代碼:530521101
全鎮轄2個居委會、個行政村:甸陽、文武;烏邑、團樹、張家、沙壩、菖蒲塘、袁家、五福、甸頭、蔣家、同邑、大寨、大竹蓬。鎮政府駐甸陽街。
1950年1月為第五區, 5月改稱施甸區,1953年改鎮,1961年建公社,1963 年施甸縣成立,施甸公社屬城郊區,1968 年設城關鎮,1988 年 3 月將大樓子區與城關鎮合并設立甸陽鎮。
由旺鎮 面積 117平方千米 人口 4.00萬人 郵編:678206 代碼:530521102
全鎮轄個行政村:楊家、由旺、永福、坡腳、大莊、銀川、木蘭、源珠、華興、中村、常村、四大莊、躲安、王家寨、嵐峰、大秧田。鎮政府駐楊家。
由旺集鎮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公元1366年)。相傳原有水塘、牧童喜讓小牛群在小塘中打汪,故名牛汪,后雅化為由旺,寓意由來興旺。元代稱由旺寨,清順治六年(1649)設永盛鄉,民國2年(1913)設永壽鄉,民國10年(1921)設區,民國26年(1937)年設鎮,1950年2月15日成立區政府,為保山縣第四區;1956 年三區和四區合并設立由旺區,1959年設公社, 1963 年劃屬施甸縣轄,1984年 4月,躲安、銀川、由旺公社合并設立由旺區,1987年設由旺鎮(中國政區大典:1988年3月改鎮)。
姚關鎮 面積 195.2平方千米 人口 3.67萬人 郵編:678201 代碼:530521103
全鎮轄個行政村:姚關、大烏邑、楊美寨、富陽、蒜園、山邑、擺馬、河尾、陡坡、雷打樹、瓦窯、大嶺崗。鎮政府駐姚關街。
姚關是西南隘塞,古代邊關,唐宋前稱勐籠,傣語意即森林的地方。元代稱老窯寨,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設百戶所。萬歷十一年(1583)永昌參將鄧子龍在此筑關御敵,稱姚關。萬歷十三年(1585),筑鎮姚城,設千戶所。清順治六年(1649,即南明永歷三年),設靖邊鄉。民國10年(1921)為保山縣第六區。1950年1月23日成立姚關區政府,轄姚關、關東(擺馬一帶)、關南(今酒房、舊城境)。1959年設姚關公社。1961年設中共姚關區委會。1974年2月25日,萬興、擺榔劃出公社,撤姚關區委,設姚關公社。1984年4月改公社為區,1987年改區為鄉(中國政區大典:1988 年3月改鄉),2002年撤鄉設鎮。
仁和鎮 面積 138.5平方千米 人口 5.26萬人 郵編:678208 代碼:530521104
全鎮轄個行政村:張家、保場、土官、蘇家、查邑、菠蘿、五樓、仁和、瓦房、熱水塘、復興、勒平、中和、金鴨塘、銀滾坡、楊家山、叢桿、茨菇、菠蘿、交邑。鎮政府駐沙溝。
原仁和鄉1958 年屬施甸公社,1961 年析建仁和公社,屬施甸區。1965 年 9 月析置交邑公社,1984 年 4 月交邑、仁和公社合并設立仁和區, 1988年 3 月改鄉。原保場鄉1961年建保場公社,隸屬由旺區,1984 年 4 月改區,1988 年3月改鄉。2005年撤銷保場鄉及仁和鄉,設立仁和鎮。
太平鎮 面積 242.85平方千米 人口 3.15萬人 郵編:678205 代碼:530521105
全鎮轄個行政村:太平、田頭、莽林、蔣家、地理、李山、椅子山、興華、東蚌、柳樹水、等子、長安、龍洞、下壩、大坪子、烏木、思臘、綠水。鎮政府駐太平。
原太平鄉1950 年設興復鄉,1952 年改太平鄉,1958年隸屬保山縣施甸公社,1959年析設太平公社,1963 年隸屬施甸縣,1984年4月設區,1988年3月改鄉。原等子鄉1976年設等子公社,1984年改區,1988年3月改鄉。2005年撤銷等子鄉和太平鄉,設立太平鎮。
萬興鄉 面積 95.4平方千米 人口 1.44萬人 郵編:678201 代碼:530521203
全鄉轄個行政村:萬興、長浪壩、寫寨、中山、東安、大水、牛汪塘。鄉政府駐萬興。
民國十三年造萬興街而得名(希望街子興旺之意)。民國十年,萬興歸姚關屬第六區,解放后,1955年屬于姚關下設的萬興鄉,1958年屬姚關公社管理區,1959年屬姚關公社下設轄的姚關大隊,1973年3月1日從姚關公社分出來,成立萬興人民公社,公社下設10個大隊。1984年改為萬興區,1987年改為萬興鄉(中國政區大典:1958 年設萬興、大水 2 個管理區,屬施甸公社。 1959年廢區屬姚關公社, 1974 年析置萬興公社, 1984年4月改區, 1988 年 3 月改鄉)。
擺榔彝族布朗族鄉 面積 80.4平方千米 人口 0.72萬人 郵編:678201 代碼:530521204
全鄉轄4個行政村:擺榔、雞茨、大中、尖山。鄉政府駐擺榔。
1974年設擺榔公社, 1984年4月改區,1988年3月改擺榔彝族布朗族鄉。
酒房鄉 面積 317.95平方千米 人口 2.57萬人 郵編:678202 代碼:530521205
全鄉轄個行政村:酒房、擺田、梅子箐、小寨、里強、埡口、沙子、后寨、舊寨、坪子地。鄉政府駐酒房街。
1958 年酒房區歸昌寧縣轄,設東風公社。 1961 年復歸保山縣轄。1963 年劃屬施甸縣轄。1966年設酒房公社,1984年4月改區, 1988年 3 月改鄉。
舊城鄉 面積 226.17平方千米 人口 1.58萬人 郵編:678203 代碼:530521206
全鄉轄個行政村:舊城、里戛 大山 李來 芒別 芭蕉林 大田壩 新街。鄉政府駐舊城。
1952年設舊城鄉,保山縣第七區轄。1953年3月劃歸昌寧縣轄,屬東風公社。1961年復歸保山縣轄,設舊城公社。1984年4月改區, 1988 年3月改鄉。
木老元布朗族彝族鄉 面積 76.6平方千米 人口 0.60萬人 郵編:678200 代碼:530521207
全鄉轄4個行政村:木老元、龍潭、哈寨、大地。鄉政府駐木老元。
1952 年設木老元、阿拉寨、哈寨3個鄉,均屬保山縣施甸區, 1958 年設木老元管理區,屬施甸公社,1962年設木老元公社,1963年屬施甸縣轄,隸屬城郊區。1984年4月改區,1988年3月設木老元布朗族彝族鄉。
老麥鄉 面積 112平方千米 人口 2.12萬人 郵編:678207 代碼:530521208
全鄉轄個行政村:太和、黃家、楊柳、老麥、茨桶、紅谷、清河。鄉政府駐太和街。
老麥,傳說以古人廣種麥子而得名。明朝屬由旺寨,隸施甸長官司;嘉靖三年(1524)隸保山縣;清順治七年(1650)屬太平鄉,隸平彝州;康熙六年(1667)隸保山縣;乾隆三十五年(1770)隸施甸巡政廳;1917年屬第二區轄;1950年屬太平鄉和復興鄉,隸保山縣第四區,同年6月屬保場區轄;1958年,設老麥管理區,屬施甸公社轄;1961 年析設老麥公社,屬由旺區轄。1962 年設老麥、寺后、紅谷、清河等 6 個二級公社。 1963年屬施甸縣轄。1964 年設老麥公社。1984年4月設老麥區;1988年3月改設老麥鄉。
何元鄉 面積 140.5平方千米 人口 1.58萬人 郵編:678200 代碼:530521209
全鄉轄個行政村:何元、莽王、石頭寨、王家莊、李為地、大仆寨、組軍門、大坡腳、大寨門。鄉政府駐大麥田。
1961年建西強公社,1980 年 10 月更名何元公社,1984 年4 月改區,1988年3月改鄉(施甸政府網:1963年2月成立西強公社,1988年2月撤區成立何元鄉)。
水長鄉 面積 99平方千米 人口 1.72萬人 郵編:678204 代碼:530521210
全鄉轄個行政村:平場子、水長、兵斗、九條溝、小官市、永保、大山腳、大箐腳。鄉政府駐七零七。
1964年設水長公社,1965 年小官市公杜并入,1984年4月改區, 1988 年3月改鄉。
** 以上名錄、面積、人口根據《云南行政區劃簡冊2006》;代碼根據《2006云南行政區劃代碼》;沿革根據《中國政區大典》(部分根據其他資料加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