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里縣因龍架山而得名。據《今縣釋名》:“以龍氏所居名”。明初置龍里衛,清康熙十一年(1672)設龍里縣,隸貴陽府。1958年并入貴定縣,1961年復置龍里縣。
1996年,龍里縣轄6個鎮、8個鄉:龍山鎮、三元鎮、洗馬鎮、谷腳鎮、貓場鎮、羊場鎮、擺省鄉、灣寨鄉、水場鄉、谷龍鄉、哪旁鄉、巴江鄉、麻芝鄉、民主鄉。縣政府駐龍山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龍里縣總人口192436人,其中:龍山鎮40122人,三元鎮7875人,貓場鎮13054人,谷腳鎮15729人,羊場鎮16133人,洗馬鎮21764人,民主鄉13128人,麻芝鄉7000人,水場鄉6229人,灣寨鄉8640人,擺省鄉10738人,巴江鄉7975人,谷龍鄉12154人,哪旁鄉11895人。
2002年3月20日,貴州省政府批準,貓場鎮更名為醒獅鎮。鎮政府駐醒獅村,所轄行政區域為原貓場鎮行政區域。
2003年末,龍里縣總人口20.54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7.83萬人,非農業人口1.84萬人。轄6個鎮、8個鄉,159個村委會、10個居委會。
2005年1月21日,經省政府批準,民主鄉更名為草原鄉。2006年,龍里縣轄6個鎮、8個鄉:龍山鎮、三元鎮、醒獅鎮、谷腳鎮、羊場鎮、洗馬鎮、草原鄉、麻芝鄉、水場鄉、灣寨鄉、擺省鄉、巴江鄉、谷龍鄉、哪旁鄉。
2007年末,龍里縣總面積1521平方千米,總人口21.47萬人,其中少數民族8.49萬人,非農業人口2.97萬人。轄6個鎮、8個鄉,159個行政村、8個社區。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龍里縣常住總人口180865人,其中:龍山鎮51110人,三元鎮6109人,醒獅鎮11854人,谷腳鎮15677人,羊場鎮13706人,洗馬鎮17871人,草原鄉11039人,麻芝鄉5878人,水場鄉5641人,灣寨鄉7313人,擺省鄉9345人,巴江鄉6434人,谷龍鄉9753人,哪嗙鄉9135人。2010年末,龍里縣常住人口18.09萬人。
2011年末,龍里縣面積152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7.95萬人,戶籍人口22.27萬人,其中少數民族9.09萬人,非農業人口3.28萬人。轄6個鎮、8個鄉,159個行政村。
2014年1月10日,省政府(黔府函[2014]13號)批復同意龍里縣行政區劃調整,調整后,龍山鎮轄原水場鄉、草原鄉及原龍山鎮蓮花、壩上、新場、余下、新水、橋尾、擺谷六7個村、紙廠村,鎮政府駐壩上村;谷腳鎮轄原谷腳鎮及原醒獅鎮的三寶、雞場、小箐、羊場司4個村和原哪嗙鄉的高枧、新坪、谷冰、大谷冰4個村,鎮政府駐谷腳村;洗馬鎮轄原洗馬鎮、巴江鄉及原哪嗙鄉的樂寶、二箐、田壩、長芽、頂溪、塢坭、關口、狗場、石板灘9個村,鎮政府駐洗馬村;醒獅鎮轄原谷龍鄉及原醒獅鎮的醒獅、進化、元寶、頂水、大巖、大壩、涼水、舊寨8個村和醒獅社區,鎮政府駐醒獅村;灣灘河鎮轄原羊場鎮、灣寨鄉、擺省鄉,鎮政府駐新營村;冠山街道轄原三元鎮、麻芝鄉及原龍山鎮的光明社區、龍坪社區、城南社區、大沖社區、西城社區、冠山社區、西門社區、水橋社區、大竹村、播箕村、平地村和原哪嗙鄉的鳳凰村,街道辦事處駐大沖社區。至此,全縣轄1個街道、5個鎮:冠山街道、龍山鎮、醒獅鎮、谷腳鎮、洗馬鎮、灣灘河鎮。縣政府駐冠山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