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洲鎮位于大理市北部,洱海西北岸。面積162平方千米,人口65180人人(2006年),其中白族人口占90%。轄喜洲、寺里、桃源、仁里邑、永興、文閣、上關、沙、金河、河以江、慶洞、作邑、周城13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喜洲,距市區34千米。
214國道滇藏公路、大麗公路穿境而過,沿海水路有木船、機動船通航。是云南十大名鎮和重點僑鄉之一;是大理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名勝古跡有儒、佛、道教的大小寺院數百院,古牌坊、古戲臺和古橋,蝴蝶泉、天龍洞、海舌和花甸壩,具有民族風格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馬串角樓”、“一進兩院”、“一進四院”、“四合五重堂”等民居建筑群。
[沿革]西漢置葉榆縣治所曾建于此,唐代南詔的故都亦曾建于此,史稱“史城”、“史賧”或“大厘城”,是南詔時期“十瞼”之一。元朝稱喜洲,明、清沿元制,也稱喜洲,隸屬太和縣。1953年設喜洲區,1964年改公社,1983年復設區,1987年建鎮。1997年,面積199平方千米,人口5.7萬,轄喜洲、周城、上關、桃源、仁里邑、永興、文閣、沙村、寺里、金河、河矣江、慶洞、作邑13個行政村。
[郵編]671004 [2007年代碼]532901104:~201喜洲村 ~202寺里村 ~203桃源村 ~204仁里邑村 ~205永興村 ~206文閣村 ~207上關村 ~208沙村村 ~209金河村 ~210河以江村 ~211慶洞村 ~212作邑村 ~213周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