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姚縣域內有大姚河,源出鎮南縣北十八盤山,納諸水入金沙江,縣以河為名。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始置蜻蛉縣,屬越雟郡。東漢為蜻蛉縣,屬益州越雟郡。三國蜀漢為蜻蛉縣,屬益州云南郡。西晉為蜻蛉縣,屬寧州云南郡。東晉至南朝梁為蜻蛉縣,屬寧州興寧郡,南朝齊、梁為興寧郡治。北朝周屬南寧州。隋朝屬南寧州總管府。唐武德四年(621)在境內置褒州領揚波(今金碧)、樂疆(今龍街繳末)兩縣;置西濮州領馬西縣(今新街大古衙),兼領天池、鹽泉、涌泉、甘泉4縣。貞觀十一年(637)為西濮州,領蜻蛉、濮水、銅山、歧星4縣。唐南詔國時為弄棟節度弄棟城。
宋大理國為褒州大姚堡,屬弄棟府。元憲宗七年(1257)廢褒州置大姚堡千戶所,屬大理下萬戶;至元十一年(1274)改置大姚縣,改屬姚州;元天歷元年(1328)改屬姚安路軍民府。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姚安府,屬云南布政司,洪武二十七年(1394)改置姚安軍民府,轄姚州(今姚安)、大姚縣。清初沿明制,為姚安軍民府大姚縣;雍正八年(1730)7月,姚安軍民府屬迤西道(駐大理府)。乾隆三十五年(1770)2月,撤銷姚安軍民府,大姚縣改屬迤西道楚雄府。道光三年(1823)以大姚縣北境置苴卻行檢分治。
民國2年(1913)3月,由姚安縣析置鹽豐縣,縣治設于白鹽井;同年(1913)4月,迤西道改為滇西道,大姚縣、鹽豐縣屬滇西道;同年,改苴卻巡檢司為苴卻行政委員,駐苴卻,屬滇西道。民國3年(1914)6月,改滇西道為騰越道(駐騰沖縣),大姚縣、鹽豐縣、苴卻行政區屬之。民國13年(1924),苴卻行政區改置永仁縣(1929年11月批準),屬騰越道。民國十八年(1929),廢騰越道,大姚縣、鹽豐縣直屬省。民國35年(1946),大姚縣、鹽豐縣屬第八行政督察區(駐姚安縣)。
1950年,大姚、鹽豐縣屬楚雄專區。1957年10月18日,國務院批準全體會議第58次會議決定:設置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鹽豐縣屬楚雄州(楚雄彝族自治州1958年4月15日成立)。1960年9月13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03次會議通過:撤銷永仁、鹽豐、姚安3縣,將原永仁、鹽豐、姚安3縣的行政區域并歸大姚縣(1958年10月15日撤并)。1962年3月27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15次會議決定:設立姚安縣,以合并于大姚縣的原姚安縣行政區域為姚安縣的行政區域。設立永仁縣,以合并于大姚縣的原永仁縣行政區域為永仁縣的行政區域(1961年1月分置)。
1996年,大姚縣面積4146平方千米。人口約26.9萬人,其中彝族7.3萬人。轄3個鎮、11個鄉:金碧鎮、石羊鎮、六苴鎮、灣碧傣族傈僳族鄉、鐵鎖鄉、桂花鄉、三臺鄉、曇華鄉、三岔河鄉、新街鄉、趙家店鄉、七街鄉、倉街鄉、龍街鄉。縣政府駐金碧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大姚縣常住總人口279838人,其中:金碧鎮56863人,石羊鎮28261人,六苴鎮17431人,七街鄉14145人,倉街鄉23128人,龍街鄉24927人,趙家店鄉16100人,新街鄉26788人,曇華鄉7409人,桂花鄉11721人,灣碧鄉17557人,鐵鎖鄉10312人,三臺鄉11853人,三岔河鄉13343人。
2001年末,全縣有71631戶,280774人,其中,農業人口256980人,非農業人口23794人。轄3個鎮、10個鄉、1個民族鄉:金碧鎮、石羊鎮、六苴鎮、倉街鄉、七街鄉、龍街鄉、趙家店鄉、新街鄉、曇華鄉、桂花鄉、三臺鄉、鐵鎖鄉、三岔河鄉、灣碧傣族傈僳族鄉,147個村委會,1906個村民小組。
2002年,倉街鄉撤鄉設鎮(省政府2002年8月12日批準)。2005年12月12日,云南省政府(云政復[2005]91號)批準同意大姚縣撤銷倉街鎮和七街鎮,將其行政區域并入金碧鎮,金碧鎮政府駐地不變;將六苴鎮海古簸村委會劃歸曇華鄉管轄。
2006年,大姚縣總面積4146平方千米。總人口28萬余人。轄3個鎮、9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金碧鎮、石羊鎮、六苴鎮、龍街鄉、趙家店鄉、新街鄉、曇華鄉、桂花鄉、灣碧傣族傈僳族鄉、鐵鎖鄉、三臺鄉、三岔河鄉。共有3個居委會、126個行政村。縣政府駐金碧鎮。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大姚縣常住總人口273315人,其中:金碧鎮95639人,石羊鎮25718人,六苴鎮16591人,龍街鄉22653人,趙家店鄉15149人,新街鄉25273人,昌華鄉7549人,桂花鄉11963人,灣碧傣族傈僳族鄉17454人,鐵鎖鄉10313人,三臺鄉11790人,三岔河鄉13223人。
2013年,云南省政府(云政復[2013]32號)批準同意大姚縣撤銷龍街鄉、新街鄉、趙家店鄉、三岔河鄉、桂花鄉,設立龍街鎮、新街鎮、趙家店鎮、三岔河鎮、桂花鎮。調整后,全縣轄8個鎮、4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金碧鎮、石羊鎮、六苴鎮、龍街鎮、新街鎮、趙家店鎮、三岔河鎮、桂花鎮、曇華鄉、灣碧傣族傈僳族鄉、鐵鎖鄉、三臺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