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大姚縣面積4146平方千米,人口28.65萬人。轄3個鎮、8個鄉、1個民族鄉;3個居委會、126個行政村。
金碧鎮 面積:454.55平方千米 人口:6.92萬人 郵編:675400 代碼:532326101
全鎮轄3個居委會、24個行政村:北城、映塔、金龍;里長堡、三槐、范灣、泗溪、金家地、廠房、李灣、平山、黃海屯、龍林、倉街、將軍、陸林、鐘秀、胡屯、殷蓮、妙峰、澗水、七街、席壩、涼橋、白鶴、鎖北、馬屯。鎮政府駐大校場。
1967年成立金碧鎮。原七街鄉1953年置七街區,1957年改鄉,1958年建公社,1962年復置區,1973年復改公社,1984年復改區,1988年改鄉。原倉街鎮1950年置倉街區,1957年改鄉,1958年建大躍進公社,1959年改為倉街公社,1961年復區,1964年改公社,1984年改區,1988年改鄉,2002年撤鄉設鎮。2005年,撤銷倉街鎮和七街鄉,將其行政區域并入金碧鎮。
石羊鎮 面積:410.27平方千米 人口:2.81萬人 郵編:675402 代碼:532326102
全鎮轄14個行政村:石羊、拉乍么、永豐、郭家、清河、白石谷、柳樹、力武、大中、岔河、土枧槽、墳箐、楊家箐、叭臘。鎮政府駐霽虹街。
原為鹽井縣治,1958年為石羊公社,1979年改鎮。
六苴鎮 面積:287.58平方千米 人口:1.47萬人 郵編:675401 代碼:532326103
全鎮轄8個行政村:六苴、波西、簸箕、石房、紅光、者納么、外期地、雙河。鎮政府駐楊柳坡。
“六苴”系彝話,意為“有石頭的地方”,1952年成立六苴鄉,1958年建公社,1962年改區,1971年復置公社,1984年改鎮。2005年,將六苴鎮海古簸行政村劃歸曇華鄉管轄。
龍街鄉 面積:343.65平方千米 人口:2.52萬人 郵編:675405 代碼:532326201
全鄉轄8個行政村:龍街、石關、五福、倉屯、大龍箐、外可奈、鼠街、塔底。鄉政府駐龍街。
1950年為龍街區,1958年建公社,1961年改鄉,1964年改公社,1984年改區,1988年復改鄉。
趙家店鄉 面積:413.81平方千米 人口:1.57萬人 郵編:675406 代碼:532326202
全鄉轄12個行政村:趙家店、他利頗、麻街、茅稗田、北新街、團塘、江頭、黃羊嶺、平地、小紅山、黑什里、打苴基。鄉政府駐殺牛坪。
1958年置紅星公社,1962年改區,1970年復置公社,1984年改區,1988年改鄉。
新街鄉 面積:216.61平方千米 人口:2.72萬人 郵編:675407 代碼:532326203
全鄉轄9個行政村:新街、碧么、大橋、小古衙、夏家壩、團山、斑竹箐、蘆川、大古衙。鄉政府駐新街。
1950年置新街區,1958年改新蘆公社,1961年復改區,1964年置新街公社,1984年復改區,1988年改鄉。
曇華鄉 面積:197.31平方千米 人口:0.73萬人 郵編:675408 代碼:532326204
全鄉轄7個行政村:曇華、赤石巖、小興廠、菜西拉、麻秸房、子米地、海古簸。鄉政府駐松子園。
1961年置曇華區,1965年改公社,1988年改鄉。2005年,將六苴鎮海古簸行政村劃歸曇華鄉管轄。
桂花鄉 面積:335.02平方千米 人口:1.19萬人 郵編:675409 代碼:532326205
全鄉轄9個行政村:桂花、大村、烏龍口、樹皮廠、小河、大河、立新、馬茨、皮左黑。鄉政府駐桂花。
1973年置桂花公社,1984年改區,1988年改鄉。
灣碧傣族傈僳族鄉 面積:581.56平方千米 人口:1.75萬人 郵編:675411 代碼:532326206
全鄉轄12個行政村:灣碧、高坪子、文宜拉、白墳壩、臘務堵、碧拉乍、冷山、茨拉、倮拉、新、納那、巴拉。鄉政府駐上灣碧。
1953年置灣碧區,1956年更名碧拉乍區,1957年改為茨拉鄉,1958年建上游公社,1959年改灣碧公社,1962年復置灣碧區,1964年復置灣碧公社,1984年改為區,1988年改為灣碧傣族傈僳族鄉。
鐵鎖鄉 面積:217.43平方千米 人口:1.05萬人 郵編:675412 代碼:532326207
全鄉轄6個行政村:鐵鎖、杞拉么、永河、自碑么、拉巴乍、七棵樹。鄉政府駐街村。
1971年從三臺公社析出置鐵鎖公社,1984年改區,1988年改鄉。
三臺鄉 面積:384.23平方千米 人口:1.20萬人 郵編:675414 代碼:532326208
全鄉轄8個行政村:三臺、吾普吾么、必期拉、過拉地、黃家灣、干河、多底河、博厚。鄉政府駐過拉。
1950年成立三臺區,1958年建公社,1961年復改區,1964年復置公社,1984年改區,1988年改鄉。
三岔河鄉 面積:303.98平方千米 人口:1.34萬人 郵編:675413 代碼:532326209
全鄉轄9個行政村:三岔河、背陰地、蕎苴、白泥田、格谷、達么、新田、直么、他的么。鄉政府駐馬房嶺崗。
1959年置三岔河公社,1962年改區,1964年復置公社,1984年改區,1988年改鄉。
** 以上名錄、面積、人口根據《云南行政區劃簡冊2006》;代碼根據《2006云南行政區劃代碼》;沿革根據《中國政區大典》(部分根據其他資料加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