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時稱大笮縣,唐置昌明縣。清宣統元年(1909年)析鹽源境置鹽邊廳,民國二年(1913年)改鹽邊廳為鹽邊縣。1915年設鹽邊縣。因地處鹽源邊緣而得名。1939年屬西昌專區,1978年劃入渡口市(今攀枝花市)。
1996年,鹽邊縣面積3324.4平方千米,人口約17.2萬人。轄1鎮31鄉:健康鎮、永興鄉、新民鄉、紅格鄉、強勝鄉、惠民鄉、箐河鄉、紅坭鄉、金河鄉、安寧鄉、新九鄉、國勝鄉、共和鄉、健康鄉、漁門鄉、新坪鄉、力馬鄉、太田鄉、林海彝族鄉、江西鄉、和愛彝族鄉、擇木龍彝族鄉、溫泉彝族鄉、洼落彝族鄉、高坪彝族鄉、花椒箐彝族鄉、龍勝彝族鄉、紅寶苗族鄉、巖門傈僳族鄉、巖口彝族鄉,等。縣政府駐健康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鹽邊縣常住總人口193618人,其中(4個鎮、27個鄉):桐子林鎮20704人,紅格鎮13175人,漁門鎮15913人,永興鎮10209人,益民鄉4383人,新民鄉6076人,新九鄉10867人,和愛彝族鄉5090人,金河鄉4694人,紅泥鄉9083人,紅民彝族鄉1973人,花椒箐彝族鄉1558人,力馬鄉1674人,敢魚鄉1475人,龍勝彝族鄉3088人,林海彝族鄉2124人,共和鄉3123人,太田鄉3342人,新坪鄉12088人,國勝鄉6682人,紅寶苗族鄉2147人,擇木龍彝族鄉1484人,高坪彝族鄉3605人,惠民鄉16071人,強勝鄉3257人,江西鄉6242人,箐河鄉4424人,巖門傈僳鄉1975人,溫泉彝族鄉6493人,哇落彝族鄉4193人,巖口彝族鄉6406人。
2004年,鹽邊縣轄4個鎮(桐子林、漁門、永興、紅格)、15個鄉(江西、箐河、紅坭、新坪、國勝、力馬、金河、新民、新九、共和、太田、惠民、強勝、益民、鳡魚)、12個民族鄉(林海彝族、溫泉彝族、和愛彝族、高坪彝族、巖口彝族、哇落彝族、龍勝彝族、紅寶苗族、花椒箐彝族、擇木龍彝族、巖門傈僳族、紅民彝族)。
2005年7月12日,省政府(川府民政[2005]25號)批復同意鹽邊縣鄉鎮行政區劃建制由原來的4個鎮、27個鄉(其中12個民族鄉)調整為4個鎮、12個鄉(其中7個民族鄉)。具體為: 一、撤銷金河、新民、紅民彝族、花椒箐彝族、紅坭、太田、林海彝族、龍勝彝族、力馬、新坪、箐河、擇木龍彝族、江西、強勝、高坪彝族、洼落彝族等16個鄉。 二、2個民族鄉更名。 巖門傈僳族鄉更名為箐河傈僳族鄉。 巖口彝族鄉更名為格薩拉彝族鄉。 三、2個鄉改建民族鄉。 紅寶苗族鄉改建為紅寶苗族彝族鄉。 鳡魚鄉改建為鳡魚彝族鄉。 四、新建1個鄉。 將原紅民彝族、花椒箐彝族、紅坭3個鄉及原金河鄉的三灘村所屬行政區域,合并設置紅果彝族鄉。紅果彝族鄉政府駐紅果。 五、擴大11個鄉鎮的行政區域。 將原金河鄉除三灘村外的所屬行政區域并入桐子林鎮。桐子林鎮政府駐大坪地。 將原新民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益民鄉。益民鄉政府駐長坪村。 將原太田鄉除紅旗村的核桃坪組,及原林海彝族鄉除大村子村外的所屬行政區域并入共和鄉。共和鄉政府駐缺馬田。 將原龍勝彝族、力馬2個鄉及原林海彝族鄉的大村子村、漁門鎮的岔河村所屬行政區域并入鳡魚彝族鄉。鳡魚彝族鄉政府駐安家坪。 將原新坪鄉除核桃箐村外的所屬行政區域并入國勝鄉。國勝鄉政府駐畢苴蘆。 將原箐河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箐河傈僳族鄉。箐河傈僳族鄉政府駐埡口。 將原擇木龍彝族鄉及原新坪鄉的核桃箐村、原太田鄉紅旗村的核桃坪組所屬行政區域并入紅寶苗族彝族鄉。紅寶苗族彝族鄉政府駐張家坪子。 將原江西、強勝2個鄉及原巖門傈僳族鄉的虎鼻村所屬行政區域并入永興鎮。永興鎮政府駐喇撒田。 將原高坪彝族鄉高坪村的紅星、紅旗2個組所屬行政區域并入惠民鄉。惠民鄉政府駐長官司。 將原高坪彝族鄉除高坪村紅星、紅旗2個組外的所屬行政區域并入漁門鎮。漁門鎮政府駐桑園。 將原洼落彝族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格薩拉彝族鄉。格薩拉彝族鄉政府駐大坪子。
2005年末,鹽邊縣轄4個鎮(桐子林、漁門、永興、紅格)、5個鄉(國勝、新九、共和、惠民、益民)、7個民族鄉(溫泉彝族、和愛彝族、格薩拉彝族、箐河傈僳族、紅寶苗族彝族、鳡魚彝族、紅果彝族鄉)。
2009年4月20日,省政府(川府民政[2009]7號)批復同意將永興鎮坪田村灣灰埡口村民小組劃歸漁門鎮獅子堡村管轄。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鹽邊縣常住總人口207717人,其中:桐子林鎮26179人,紅格鎮14529人,漁門鎮20783人,永興鎮20696人,益民鄉12229人,新九鄉12700人,和愛彝族鄉5205人,紅果彝族鄉15359人,鳡魚彝族鄉8159人,共和鄉8992人,國勝鄉18056人,紅寶苗族鄉4944人,惠民鄉14957人,箐河傈僳族鄉6362人,溫泉彝族鄉6798人,格薩拉彝族鄉1176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