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市轄區。位于省境東部,市境北部,湘江下游東岸,面積14.18平方千米,人口22.7萬。轄8個街道,區府駐蔡鍔北路。自秦置郡縣始,為歷代州、郡、路、府治所在地。1933年析長沙縣建長沙市,次年置城北區。湘江、瀏陽河可四季通航,京廣線貫穿南北,3條專用鐵路縱橫東西,107和319國道在此交會。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東南屬丘陵崗地,西北為沿河沖積平原。年均氣溫17.6℃,年降水量1279.9毫米。革命紀念地有湖南自修大學、清水塘中共湘區委員會舊址、制定秋收起義計劃的沈家大屋。文物古跡有西漢女尸、博物館、烈士公園、動物園、開福寺、鴛鴦井等。(本頁根據《中國政區大典》,1996年左右資料)
上大垅街道 1953年設置絲茅沖街道,1960年改清水塘公社上大垅分社,1961年改上大垅街道。位于區境東部。面積1.2平方千米,人口2.5萬。辦事處駐硯瓦池,轄硯正街、汽電、湖南綢廠、上大垅、上新村、新二村、東風一、二村、下大垅、工人新村、公社新村、王家垅、硯瓦池、德垅14個居委會。
民主東街街道 1952年屬文星橋、民主東街2街道,1960年合并為清水塘公社紅色分社。1962年改民主東街街道。位于區境東南部。面積0.5平方千米,人口2.4萬。辦事處駐學宮街,轄中山路、北正街、教育街、營盤街、成功街、學宮街、民主東街、富雅坪、紫東園、高升門、文星橋、石油大院12個居委會。紀念地有營盤街張云祠遺址,名勝有賜閑湖。
北站路街道 1952年屬彭家井街道,1953年設彭家井、留芳嶺、文昌閣3街道,1962年合并文昌閣、彭家井2個街道設北站路街道,1964年又將留芳嶺街道并入。位于區境西北部。面積0.7平方千米,人口4萬。辦事處駐文昌閣,轄鐵佛東街、外湘春街、晴家巷、湘春中路、湖醫北院、湖醫南院、新湘路、北二馬路、三角塘、油鋪街、文昌閣、十間頭、大王家巷、百善臺、上麻園嶺、建湘路16個居委會。
伍家嶺街道 1960年為清水塘公社伍黑路分社,1964年設瀏陽河街道,1989年更名伍家嶺街道。位于區境北部。東風高架橋、芙蓉北路和長撈路在此與319國道交會。面積3.7平方千米,人口2.8萬。辦事處駐劉家沖,轄陳家湖、瀏陽河路、蔣家垅一、二、三、國慶村一、二、三、建湘村一、二、三、陡嶺一、二、劉家沖、九尾沖、新碼頭、楓林、伍家嶺、友誼村19個居委會。
清水塘街道 1952年屬新村路街道,1955年改炮隊坪街道,1960年改清水塘公社炮隊坪分社,1968年更名清水塘街道。面積0.6平方千米,人口1.6萬。位于區境東南部。辦事處駐清水塘,轄八一路、福康里、清水塘、展覽館路、建湘中路、崇興里、迎賓路、心安里、博物館、芙蓉路10個居委會。清水塘是中共湘區委員會舊址,是著名的革命紀念地。
望麓園街道 1951年屬戥子橋,荷花池2居委會,1954年更名戥子橋、荷花池街道,1958年合并設三千米街道,1960年改清水塘公社三千米分社,1966年更名望麓園街道。位于區境東南部。面積0.8平方千米,人口2.5萬。辦事處駐稻谷倉,轄中山東路、水風井、局關祠、茅亭子、便河邊、荷花池、菊隱園、留芳嶺、姚正街、衡清里、蔡鍔北路、建湘中路、三千米、體育館路14個居委會。中山東路、蔡鍔北路是歷史悠久的商業街。
黑石渡街道 1992年由上大垅街道劃出湘藥、日化、建搪等12個居委會設置。位于區境東北部。面積2.8平方千米,人口3.4萬。辦事處駐德雅村,轄德雅村、瀏河村、北郊、郵電、日化、湘藥、絲茅沖、蚌塘、黑石渡、建搪、洪山橋、苗圃、科大一、二、三、工院16個居委會。
新河街道 1992年由北站路街道析5個居委會和伍家嶺街道析7個居委會設置。位于區境西北部。319國道經湘江二橋過境。面積3.6平方千米,人口3.2萬。辦事處駐新河,轄新河、新河路、動力、北堤、北橋一、二、三角洲一、二、開福路、竹山園、三角岔、幸福橋、下麻園嶺、九家灣、長化15個居委會,革命紀念地有毛澤東制定秋收起義計劃的沈家大屋舊址。古跡有古剎開福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