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境隋時屬突厥,唐時屬唐,先后歸云中都督府、單于大都護府及安北都護府轄。神冊元年(916年)入遼,屬西南招討司轄,后為西京道豐州北境。金時屬西京路凈州。大定十八年(1178年),置凈州天山縣,轄今武川縣地。明朝時,縣地為西土默特牧場。清初,屬歸化廳土默特及喀爾喀右翼旗。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置武川直隸廳,為口外十二廳之一,屬山西布政使歸綏兵備道,設撫民同知,加理事銜。原擬在翁袞城設治,因地偏遠,寄治于歸化城。今縣城初名克克伊爾根(正音為呼和額日格),后漸演變為可可以力更。
民國元年(1912年),改廳為縣,置縣時縣境總面積兩萬多平方千米,包括今之烏蘭花、大灘、旗下營等地。民國三年,隸屬綏遠特別行政區。民國四年,縣府由歸化城遷到可鎮。民國十七年,隸屬于綏遠省。民國廿六年10月,日偽蒙古軍進占縣城,11月14日成立偽縣公署,屬巴彥塔拉盟轄,為二等縣。同年,國民黨縣政府隨綏遠民眾抗日自衛軍進駐縣內山區廟溝一帶。
1938年9月,八路軍挺進大青山,1939年將武川縣一分為四,即歸武縣、武歸縣、武川縣、武固縣?箲鹌陂g,共產黨與國民黨在本縣均存游擊縣政府,隨軍轉移。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武川縣恢復抗戰前轄地,屬綏北行政區。1949年9月19日,武川縣解放,屬綏遠省薩拉齊專區。1954年10月,屬集寧專區。1956年8月,屬平地泉行政區。1958年3月,屬烏蘭察布盟。1996年1月至今,屬呼和浩特市管轄。
1996年?,武川縣面積4885平方千米,人口17萬人,其中蒙古族0.3萬人,漢族居多數。轄可可以力更鎮、廟溝鄉、哈拉合少鄉、哈拉門獨鄉、西紅山子鄉、西烏蘭不浪鄉、二份子鄉、東紅勝鄉、中后河鄉、納令溝鄉、蘑菇窯鄉、東土城鄉、上禿亥鄉、廠漢木臺鄉、壕賴山鄉、哈樂鄉、大藍旗鄉、大豆鋪鄉、大青山鄉、安字號鄉等1鎮19鄉?h政府駐可可以力更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武川縣總人口157530人,其中:可可以力更鎮35201人,大青山鄉6398人,哈樂鄉8147人,大豆鋪鄉6424人,大蘭旗鄉3361人,壕賴山鄉8996人,廠漢木臺鄉8837人,上禿亥鄉6659人,安字號鄉10506人,東土城鄉9649人,蘑菇窯鄉2247人,納令溝鄉3568人,西烏蘭不浪鄉8756人,中后河鄉7363人,二份子鄉5876人,東紅勝鄉5455人,西紅山子鄉7199人,哈拉合少鄉5573人,哈拉門獨鄉4068人,廟溝鄉3247人。
2001年4月,撤銷安字號鄉,并入可可以力更鎮,大蘭旗鄉并入哈樂鄉,蘑菇窯鄉并入納令溝鄉,廟溝鄉并入哈拉合少鄉。調整后,全縣轄1個鎮、15個鄉:可可以力更鎮、大青山鄉、哈樂鄉、大豆鋪鄉、耗賴山鄉、廠漢木臺鄉、上禿亥鄉、東土城鄉、納令溝鄉、中后河鄉、西烏蘭不浪鄉、東紅勝鄉、二份子鄉、西紅山子鄉、哈樂合少鄉、哈拉門獨鄉。2002年,撤銷西烏蘭不浪鄉,設立西烏蘭不浪鎮;撤銷哈樂鄉,設立哈樂鎮,并將原大蘭旗鄉的6個行政村(后合并為3個)劃歸哈樂鎮管轄。
2001-2002年撤鄉并鎮后,由原來的19個鄉1個鎮,123個村委會,964個自然村調整為13個鄉、3個鎮,93個村委會,964個自然村。即:可可以力更鎮、哈樂鎮、西烏蘭不浪鎮、大青山鄉、大豆鋪鄉、耗賴山鄉、廠漢木臺鄉、上禿亥鄉、東土城鄉、納令溝鄉、中后河鄉、東紅勝鄉、二份子鄉、西紅山子鄉、哈拉合少鄉、哈拉門獨鄉。
2004年末,全縣總人口約17.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近4萬人。有漢、蒙、回等19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約16.63萬人,蒙古族3613人。
2006年,撤銷大豆鋪鄉、耗賴山鄉,并入哈樂鎮;撤銷中后河鄉,并入西烏蘭不浪鎮;撤銷東紅勝鄉、西紅山子鄉,并入二份子鄉;撤銷哈拉門獨鄉,并入哈拉合少鄉;撤銷東土城鄉、廠漢木臺鄉,并入上禿亥鄉;納令溝鄉更名為德勝溝鄉。
2006年,武川縣面積4885平方千米,總人口17.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4.1萬人;蒙古族占1.8%,漢族占98%。轄3個鎮、5個鄉:可可以力更鎮、哈樂鎮、西烏蘭不浪鎮、大青山鄉、上禿亥鄉、二份子鄉、哈拉合少鄉、得勝溝鄉。共有93個行政村,964個自然村。
2012年?,將哈樂鎮的耗賴山等10村劃出設立耗賴山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