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斗鄉位于西疇縣東南部,距縣城26千米。東鄰董馬鄉,東南與麻栗坡六河鄉、八布鄉接壤,西南接柏林鄉、興街鎮,西靠蚌谷鄉,北與雞街鄉、西灑鎮毗鄰。面積223.79平方千米,人口2.95萬人(2006年),有漢、壯、苗、彝、蒙古5種民族。轄9個行政村:法斗、脫皮樹、新箐、董有、三元井、坪寨、石鵝、小灣、老寨。鄉政府駐法斗。
境內除坪寨、小灣、老寨、石鵝、脫皮樹、法斗6村以及董有村部分地區為土山區外,絕大部分為喀斯特地形,巖溶山區面積占43.05%。全鄉最高點為法斗村水晶石梁子,海拔1785米,最低點為老寨村岔河,海拔670米。屬紅河流域盧江水系,以地下水系為主,地表河為林安沖小河,自北向南流出境外匯入八布河。有公路西接興(街)西(灑)公路。生物資源豐富,有3萬余畝南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沿革]據傳:法是天,斗是頂,此地山高霧大,有山天相連之感,似仙家圣地,故稱“法斗”。民國時期設董冇鄉(鄉公所在今董有)。董冇(讀Maǒ,群眾誤讀為Bǐ)是壯語地名,“冇”是沒有的意思,群眾認為含貶意,于民國三十年將“冇”改為 “有”,名董有鄉。1950-1951年設行政村,1952年設董有鄉,鄉政府駐董有,屬蚌谷區。1953年屬董馬區。1958年改為南昌公社(后更名為美麗公社等),公社機關駐地法斗。1962年以機關駐地法斗更名為法斗公社,1983年廢公社改設法斗區。1988年改區為鄉。1997年,面積112.8平方千米,人口1.6萬,轄法斗、三元井、新箐、董有、脫皮樹5個行政村。2006年3月,撤銷坪寨鄉,并入法斗鄉,轄法斗、新箐、董有、三元井、脫皮樹、坪寨、老寨、小灣、石鵝9個行政村,234個村民小組;面積222.1平方千米,人口29539人(2005年末數據,下同),其中農業人口28352人,少數民族2320人。
[郵編]663506 [2008年代碼]532623205:~201法斗村 ~202脫皮樹村 ~203新箐村 ~204董有村 ~205三元井村 ~206坪寨村 ~207石鵝村 ~208小灣村 ~209老寨村
附:坪寨鄉位于西疇縣東部,距縣城38千米。1958年建坪寨公社,1983年改區,1987年改鄉。1997年,面積110.88平方千米,人口1.2萬,轄坪寨、老寨、石鵝、小彎4個行政村。境內設有坪寨林場,小橋溝林區為省自然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