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縣因“此地臨江”、“近州無高山、所有皆陵埠”而得名。公元前278年白起拔郢,分郢置南郡、江陵縣。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分江陵縣置郢縣。王莽改制時,更南郡名南順,江陵縣名江陸縣,郢縣為郢亭,但不久即恢復江陵本稱。三國時江陵為吳國荊州治所。晉復于此置南郡、江陵縣,屬荊州。東晉太元十四年(389年)荊州治江陵,從此不復遷徒,江陵城由此又稱荊州城。西魏設江陵總管府。同年在江陵境內今白鷺湖一帶置華陵縣;后又在華陵縣南置鄀州,同時置云澤縣屬之。
后周時改華陵縣為紫陵縣。隋開皇二年(582年)罷總管府;開皇七年(588年)又置江陵總管,廢新興郡;十一年(592年)省安興縣入廣牧縣。仁壽初復稱安興縣。大業元年(605年)將鄀州及云澤縣并入紫陵,又省定襄并入安興。唐初廢紫陵縣入江陵。貞觀十七年(643年)省安興縣入江陵。上元元年(760年)升荊州為江陵府,建為南都。同年析江陵置長寧縣。次年,省枝江并入長寧。大歷六年(771年)省長寧復置枝江縣。
五代十國時,江陵為荊南國都(或稱南平國)。宋乾德三年(965年)析江陵白洑巡置潛江縣。元屬中興路。明、清屬荊州府,明朝時,江陵在龍灣市、沙頭市、郝穴、虎渡口設巡檢司。清朝江陵分為五汛,即捕汛(現荊州區長江以北范圍)、龍汛(潛江市龍灣、徐李、張金一帶)、虎汛(原江陵縣長江以南虎渡河一帶)、鶴汛(現江陵縣馬家寨、熊河以東的地區)、沙汛(即現沙市區及江陵縣西部)。并于丫果驛設置縣丞署,郝穴設主簿署,沙市、龍灣、虎渡口設巡檢司。
民國元年(1912年)裁荊州府,江陵屬省直轄。1913年屬荊宜施鶴道(1914年改為荊南道),1915年屬荊宜道,1927年屬省轄,1932年屬省第七行政督察區,1936年屬省第四行政督察區。1949年屬荊州地區(荊州行政專員公署)。1949年7月15日,沙市劃出建市。1953年將縣屬埠河區劃隸新成立的荊江縣(1955年并入公安縣)。1954年將張金、徐李兩區劃給潛江縣。
1962年11月28日,荊州專署將沙市民主公社全部、和平公社5個大隊、荊江公社1個大隊和機械農場3個分場劃歸江陵縣。1975年1月17日,江陵縣的立新、楊場兩個公社和周黃公社的竺橋、宿駕兩個生產隊劃歸沙市。3月18日,江陵黃潭堤和楊二月堤一段(450米)交沙市段管理,長湖庫堤雷家垱至沙橋門的東堤(1813米)、關沮口至塍子頭(1550米)交沙市管理。1985年9月10日,江陵縣的1鄉(鑼場鄉)13村(鑼場鄉的8個村、郢東鄉的4個村和岑河鄉的1個村),面積36.7平方千米,人口1.4萬余劃歸沙市。
1994年9月29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94]99號):(1)撤銷荊州地區、沙市市、江陵縣,設立荊沙市(地級)。(2)荊沙市新設沙市區、荊州區和江陵區。江陵區轄原江陵縣的郝穴、觀音垱、岑河、資市、灘橋、熊河、白馬寺、沙崗、普濟9個鎮和馬家寨、秦市2個鄉,區人民政府駐郝穴鎮。1996年,江陵區面積1032.2平方千米,人口37.9萬人,轄7個鎮、2個鄉、2個農場。1998年7月2日,國務院批準撤銷荊州市江陵區,設立江陵縣。縣政府駐郝穴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江陵縣總人口389653人,其中:資市鎮27041人,灘橋鎮25925人,熊河鎮45820人,白馬寺鎮46991人,沙崗鎮53605人,普濟鎮36794人,郝穴鎮40321人,馬家寨鄉44569人,秦市鄉26817人,江北農場15276人,三湖農場14999人,六合垸農場11495人。
2004年末,江陵縣總人口373027人。轄7個鎮、2個鄉,13個社區、203個村委會。省管江北監獄、三湖、六合垸農場在轄區之內。
2005年末,江陵縣轄7個鎮(資市、灘橋、熊河、白馬寺、沙崗、普濟、郝穴)、2個鄉(馬家寨、秦市)。共有13個居委會、203個村委會。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江陵縣常住總人口331344人,其中:資市鎮22261人,灘橋鎮21788人,熊河鎮38689人,白馬寺鎮41470人,沙崗鎮40336人,普濟鎮31729人,郝穴鎮44100人,馬家寨鄉35400人,秦市鄉23067人,江北監獄11369人,三湖管理區12457人,六合垸管理區8678人。
2012年4月,將江陵縣灘橋鎮以及資市鎮三個村劃入荊州開發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