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置歷陽縣。北齊天保六年(555年)置和州。據《輿地紀勝》:“北齊圖霸功,擁正陽侯淵明以歸,王僧辯來迎,會于茲地,二國協和,故更名為和州”。1911年改稱和縣。
1996年,和縣面積412平方千米,人口62.2萬人,轄8個鎮、13個鄉:歷陽鎮、沈巷鎮、白橋鎮、姥橋鎮、烏江鎮、西埠鎮、石楊鎮、西梁山鎮、雍鎮鄉、螺百鄉、功橋鄉、南義鄉、聯合鄉、城南鄉、腰埠鄉、香泉鄉、善厚鄉、濮集鄉、綽廟鄉、五顯鄉、張家集鄉?h政府駐歷陽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591560人,其中:歷陽鎮76759人,沈巷鎮36486人,西梁山鎮20340人,白橋鎮29159人,姥橋鎮28660人,西埠鎮31903人,烏江鎮37088人,石楊鎮22200人,雍鎮鄉26938人,螺百鄉16907人,五顯鄉19164人,聯合鄉31036人,功橋鄉22718人,南義鄉16467人,城南鄉35515人,腰埠鄉27027人,香泉鄉29609人,張家集鄉15658人,濮集鄉23641人,善厚鄉28918人,綽廟鄉15367人。
2001年8月,和縣轄14個鎮、7個鄉,375個村委會、19個居委會,面積1540平方千米:歷陽鎮、雍集鎮、沈巷鎮、螺百鎮、西梁山鎮、白橋鎮、姥橋鎮、功橋鎮、西埠鎮、香泉鎮、烏江鎮、善后鎮、石楊鎮、五顯集鎮;張家集鄉、聯合鄉、南義鄉、城南鄉、腰埠鄉、卜集鄉、綽廟鄉。
2004年,和縣由原21個鄉鎮調整為11個鎮、4個鄉:撤銷螺百鎮、西梁山鎮、濮集鎮、聯合鄉、南義鄉、張家集鄉;將原螺百鎮整建制并入沈巷鎮;將白橋鎮的周王、興隆、原西梁山鎮的大蔣3個村委會并入五顯集鎮;將原西梁山鎮的西梁山街居委會,大趙、張齊、三戶高、陳橋、西梁、徐莊6個村委會并入白橋鎮;將原聯合鄉的廟鎮、鄭蒲、東埂、新陶、羅韓、陶李、新廟、聯合、官林、官塘、紅光、三橋12個村委會并入姥橋鎮;將原南義鄉整建制并入功橋鎮;將西埠鎮的千壩、勝利、龍塔、五星和城南鄉的新河、天河、城東7個村委會并入歷陽鎮;將香泉鎮的孫堡、和平、龍興、長崗、白云、工農、新建7個村委會并入西埠鎮;將原濮集鎮整建制和原張家集鄉的彪塘、周集、寶塔3個村委會并入烏江鎮;將原張家集鄉的張家集街居委會,星火二、吳仕、泉水、星火、三何5個村委會并入香泉鎮;將原聯合鄉的瀏塘、龍華、劉祥3個村委會并入城南鄉。2004年底,和縣轄11個鎮、4個鄉:沈巷鎮、五顯集鎮、白橋鎮、姥橋鎮、功橋鎮、歷陽鎮、西埠鎮、烏江鎮、香泉鎮、善厚鎮、石楊鎮、城南鄉、雍鎮鄉、腰埠鄉、綽廟鄉。
2005年,撤銷城南鄉、雍鎮鄉、五顯集鎮、腰埠鄉、綽廟鄉;將原城南鄉整建制并入歷陽鎮;將原雍鎮鄉整建制和五顯集鎮的黃山寺、五顯集2個居委會及孫莊、寶圩、民安、大葛、丁陳、大蔣6個村委會并入沈巷鎮;將原五顯集鎮的興隆村委會并入白橋鎮;將原西埠鎮的新建、工農、孫堡3個村委會并入香泉鎮;將原腰埠鄉整建制并入西埠鎮,將原西埠鎮的新建、工農、孫堡3個村委會劃出;將原綽廟鄉整建制并入石楊鎮;保留姥橋鎮、功橋鎮、烏江鎮、善厚鎮等4個鎮。區劃調整后,和縣轄10個鎮。
2011年,原地級巢湖市管轄的和縣(不含沈巷鎮)劃歸馬鞍山市管轄;沈巷鎮劃歸蕪湖市鳩江區管轄。區劃調整后,和縣轄9個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