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為邕州轄地,解放前屬邕西鎮,1952年為第六區。1953年3月,南寧市劃分成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區,其中第四區管轄范圍大部分為現永新區政府管轄范圍,是永新區的前身。第四區管轄華強、云亭、博愛、和平、大同、布新、宣化、和樂、南倫、大沖等10個居委會和白蒼嶺鄉、雅里鄉,其后重新劃分為26個居委會,共有街道28條,人口3.5214萬人。政府機關設在博愛街18號(現壯志路)。
1955年12月,撤銷第四區,設永寧、和平、華強、白蒼嶺和新陽五個街道辦事處,由南寧市人民委員會辦公室直接領導。1958年7月,在原第四區轄區范圍內設永寧區,11月將原永寧、華強、白蒼和新陽街道辦事處改建為永新、華強、衡陽3個街道人民公社。1960年3月以永寧區為基礎設立永寧公社,公社將原來的華強、永新公社改為分社。永寧公社共有19個分社,面積15.7平方千米,人口9.9923萬人。1962年1月撤銷轄區一級政權建制,恢復設立永新、華強街道辦事處。辦事處與公社一套機構兩塊牌子,由南寧市街道工作委員會直接領導。
1979年3月,南寧市撤銷原街道公社,恢復城區政府建制,在原華強、永新公社范圍成立永新區。1979年11月6日至9日,召開永新區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成立永新區人民政府。永新區轄壯志、前衛(和樂)、永寧、云亭、邊陽上段、邊陽下段、邊陽新街、新陽上段、新陽中段、新陽下段、新陽南段、衛國(人民路西段)、北大路、北大路上段、江濱、自強(大同)、甘棠、尚仁、龍勝、南倫、華強南段、華強中段、華強北段、遇安、翔云、中興、龍騰等28個居委會和1個農業大隊,面積5.55平方千米,大小街道64條,人口10.2804萬人。政府機關設在中興街3號。
1996年,永新區面積5.6平方千米,人口約10.8萬人。轄2街道:新陽街道、華強街道。區政府駐人民西路27號。
2000年,全市開展社區建設工作,居委會改建社區。永新區轄區內的32個居委會合并為14個社區,其中新陽街道轄邊陽上、邊陽下、北大南、龍騰、中興、永和、新陽南、新陽上、新陽下9個社區,華強街道轄華強、大同、南倫、永寧、龍勝5個社區。第五次人口普查,永新區總人口138319人,其中:華強街道25216人、新陽街道113103人。
2001年12月,南寧市區劃調整,原南寧市郊區的石埠、江西、壇洛、富庶等4個鄉鎮和上堯鄉的上堯、陳東、陳西、永和、西明村劃歸永新區管轄。永新區下轄華強、新陽、上堯3個街道,石埠鎮、江西鎮、壇洛鎮和富庶等4個鄉鎮,共有44個行政村、21個社區,面積75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8.79萬。政府機關設在人民西路27號。郵編530012,行政區劃代碼450106。
永新區位于南寧市區中西部,邕江上游,城區版圖部呈東窄西寬的喇叭形,東部市中心最窄部分為1.2千米,西部農村最寬部分達41千米左右,東西長約58千米。轄區面積75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7.89萬人(區劃調整前為5.55平方千米、10.5萬人)。轄3個街道、3個鎮、1個鄉:華強街道、新陽街道、上堯街道、石埠鎮、江西鎮、壇洛鎮、富庶鄉。共有45個行政村、21個社區。2003年末常住人口29萬人。2004年末常住人口300836人。
2004年9月15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4]79號)調整南寧市部分行政區劃:撤銷南寧市永新區。將原永新區江西鎮的同新、同華、錦江、安平、同良、同寧、同江、那廊、智信、揚美10個村劃歸江南區管轄。將原永新區(不含原永新區江西鎮的同新等10個村)劃歸西鄉塘區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