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縣名得自元武定路名,取“武功平定”之意命名。一說“武定”系彝語,意為“彝族居住的壩子”。
先秦屬古滇國。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屬益州郡;東漢屬益州益州郡;三國蜀漢建興三年(225),改益州郡為建寧郡。西晉泰始六年(270)屬寧州建寧郡;東晉至南朝梁屬寧州建都郡;北朝周屬南寧州。隋朝為南寧州總管府昆州轄地。唐初屬南寧州總管府地;貞觀六年(632),屬戎州都督府;開元二十九年(741),為劍南道姚州所屬求州。唐南詔國時為拓東節度求州,東爨烏蠻三十七部之羅婺部分布于域內。宋大理國為羅部,屬威楚府。
元憲宗七年(1257)置羅婺萬戶,屬威楚路;至元八年(1271)改置北路,十一年(1274)更名武定路。轄和曲州、祿勸州,和曲州下轄南甸縣、元謀縣,祿勸州下轄易籠縣、石舊縣。其中元憲宗六年(1269)叵簉甸更名為和曲,二十六年(1289)置和曲州;同年置南甸縣、元謀縣(治五甸)、祿勸州、易籠縣、石舊縣。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武定府,尋改置武定軍民府,屬云南布政司;隆慶三年(1569)徙治獅子山;萬歷年間復改置武定府。轄和曲州(附郭)、元謀縣、祿勸州、南甸縣、易籠縣、石舊縣。其中南甸縣于洪武十五年(1382)改屬和曲州,成化十二年(1476)復直屬武定府,正德元年(1506)并入和曲州;易籠縣于洪武十七年(1384)省入祿勸州;石舊縣于正德元年(1506)省入祿勸州。
清初沿明制,為武定軍民府,轄祿勸州、和曲州及元謀縣。雍正八年(1730)7月,武定軍民府屬迤東道(治曲靖府)。乾隆三十年(1765)武定軍民府改為武定府。乾隆三十一年(1766)10月,武定府改屬云武糧儲道(治云南府)。乾隆三十五年(1770)2月,降武定為直隸州,裁和曲州,其地并入直隸州,并改祿勸州為縣,武定直隸州仍屬云武糧儲道道。至清末,武定直隸州轄元謀縣及祿勸縣。民國二年(1913)4月,改為武定縣,屬滇中道;民國18年(1929),廢道直屬云南省。1950年,屬武定專區,為專署駐地。1953年,撤銷武定專區,武定縣劃歸楚雄專區。1957年10月18日,國務院批準全體會議第58次會議決定:設置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縣屬楚雄州(楚雄彝族自治州1958年4月15日正式成立)。1958年10月,元謀縣并入武定縣。1959年11月,元謀由武定縣分出,恢復縣級建制。
1996年,武定縣面積3322平方千米,人口約25萬人,其中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51.6%。轄3個鎮、10個鄉:近城鎮、高橋鎮、貓街鎮、己衣鄉、萬德鄉、東坡傣族鄉、環州鄉、發窩鄉、田心鄉、石臘它苗族鄉、插甸鄉、九廠鄉、白路鄉。縣政府駐近城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武定縣常住總人口262601人,其中:近城鎮52344人,高橋鎮24710人,貓街鎮25371人,九廠鄉22487人,插甸鄉21977人,田心鄉18110人,發窩鄉14604人,白路鄉14322人,石臘它苗族鄉10320人,萬德鄉16816人,己衣鄉15424人,環州鄉11958人,東坡傣族鄉14158人。
2001年末,全縣總人口26105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7957人,占6.88%;少數民族人口133256人,占51.05%。少數民族人口中,彝族75915人,占總人口的29.08%。全縣轄3個鎮、10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近城鎮、貓街鎮、高橋鎮、己衣鄉、環州鄉、萬德鄉、發窩鄉、插甸鄉、白路鄉、田心鄉、九廠鄉、石臘它苗族鄉、東坡傣族鄉,128個村(居)委會,1578個村民小組。
2005年12月12日,云南省政府批準同意武定縣撤銷九廠鄉,其行政區域并入近城鎮,并將行政區劃調整后的近城鎮更名為獅山鎮,鎮政府駐原近城鎮政府駐地;撤銷石臘它鄉,其行政區域并入高橋鎮,鎮政府駐地不變。
2006年,武定縣總面積3322平方千米?側丝诩s27.3萬人。轄3個鎮、8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獅山鎮、高橋鎮、貓街鎮、插甸鄉、田心鄉、發窩鄉、白路鄉、萬德鄉、己衣鄉、環州鄉、東坡傣族鄉。共有4個居委會、126個行政村?h政府駐獅山鎮。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武定縣常住總人口271963人,其中:獅山鎮92868人,高橋鎮33758人,貓街鎮26047人,插甸鄉22703人,田心鄉17360人,發窩鄉13110人,白路鄉14156人,萬德鄉14593人,己衣鄉14235人,環州鄉10189人,東坡傣族鄉12944人。
2014年4月18日,省政府批復(云政復[2014]12號)同意武定縣撤銷插甸鄉,設立插甸鎮;撤銷白路鄉,設立白路鎮;撤銷己衣鄉,設立己衣鎮;撤銷萬德鄉,設立萬德鎮。調整后,全縣轄7個鎮、4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獅山鎮、高橋鎮、貓街鎮、插甸鎮、白路鎮、己衣鎮、萬德鎮、田心鄉、發窩鄉、環州鄉、東坡傣族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