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一名始見于清藍鼎元所撰“紀竹塹埔”,略曰:“竹塹埔寬長百里,行竟日無人煙。野番出沒,行人過此,視為畏途。然郡城、淡水上下必經之地,其地平坦,極膏腴,辟田疇,可得良田數千頃。臺北民生之大利,又無以加于此。”此文所指之臺北,系指竹塹以北之臺灣北部地區而言。光緒元年,清廷允許建臺北府,光緒八年臺北府城興工,乃有專稱臺北城內為臺北。
1920年行政區域改革,以艋舺、大稻埕、城內三市街為基礎,設立臺北市,隸屬于臺北州。1938年,進一步將松山并入臺北市。
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后,臺北市成為省轄市,隸屬于臺灣省。臺北市政府于1945年11月1日正式成立,市政府設于建成區長安西路。管轄區域:東為臺北市松山區中坡,位于東經121°35′16″;西為雙園區加蚊子(西園町),位于東經121°28′43″;南為大安區六張犁,位于北緯25°0′19″;北為中山區大直;位于北緯25°5′25″。本市四境均為臺北縣的各鄉鎮毗鄰。東與內湖鄉接壤,西以淡水河為界,與鷺洲鄉相隔,東南與深坑鄉為鄰,西南隔新店溪與中和鄉板橋鎮相望,北隔大直山與士林鎮相接。面積為66.9872平方千米,人口328591人。管轄大同、延平、中山、建成、古亭、龍山、松山、城中、雙園、大安等10區。
1950年臺灣省調整各縣市行政區域,臺北市行政區域照舊。臺北市管轄松山、大安、古亭、雙園、龍山、城中、建成、延平、大同、中山等10區,人口155133人,面積為66.9872平方千米。管轄區域:東為臺北市松山區中坡,位于東經121°35′17″;西為雙園區路二段底,位于東經121°29′5″;南為古亭區羅斯福路四段底,位于北緯25°0′46″;北為中山區大直;位于北緯25°5′46″。中心位置為城中區臺灣省政府大廈,位于東經121°31′,北緯25°3′。本市東與臺北縣內湖鄉、南港鎮接壤,西以淡水河為界與三重鎮相隔,東南與景美鎮、木柵鄉為鄰,西南隔新店溪與永和鎮、中和鄉及板橋鎮相望,北隔大直山與士林鎮相接。市政府設于建成區長安西路39號。
1967年7月1日,臺北市升格為“直轄市”。次年,依地形自然形勢及水源需要,以淡水河、新店溪為界,將臺北市原有轄區及臺北縣的南港鎮、內湖鄉、木柵鄉、景美鎮,以及陽明山管理局所轄的士林、北投兩鎮一并劃歸臺北市,分別改制為南港區、內湖區、木柵區、景美區、士林區、北投區。(注:1968年7月1日至1974年1月1日,臺北市除了直轄其他十四區外,士林北投兩區是透過陽明山管理局管轄的。北高兩市的區一樣是屬於鄉鎮級,但陽明山管理局是屬於縣級,且非派出機構,真正算派出機構的是市區。)
1990年,臺北市行政區重劃,將原來16區調整為12區,合并龍山區、雙園區及古亭區西側為萬華區,合并城中區、古亭區為中正區,合并景美區、木柵區為文山區,將建成區、延平區并入大同區,將松山區南半分割為新設置的信義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