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仲康封其子于鄧,始建鄧國。周朝初期,鄧為曼姓侯國。公元前678年,楚滅鄧,鄧為楚地。公元前312年,歸韓。公元前301年,為秦地。公元前272年,秦置郡縣,以穰為縣,屬南陽郡。漢承秦制,鄧境內有穰、涅陽、山都、樂城、安眾、朝陽、冠軍等縣。西晉時,鄧地先后屬義陽郡、新野郡轄。317年至420年,先后歸于前、后趙國,前燕國,前、后秦國。南北朝時期先后屬劉宋、北魏、北周、西魏轄。
隋開皇三年(583年),置鄧州,治穰。大業三年(607年),改鄧州為南陽郡、治穰。唐武德二年(619年),改南陽郡為鄧州。天寶元年(742年),改鄧州為南陽郡,治穰。乾元元年(758年),復為鄧州。五代時,鄧州依次隸屬于梁、唐、晉、漢、周,先后置宣化軍、威勝軍、武勝軍。北宋初,設武勝軍,治穰。宋乾德(963-968年)年間,復稱鄧州,隸屬京西南路。1141年,鄧州歸屬金朝,屬南京路。元時,鄧州先后屬襄陽府、南陽府。明清時,鄧州屬南陽府。
民國2年(1913年),改鄧州為鄧縣,屬豫南道。民國3年(1914年),改屬汝陽道。民國16年(1927年),直屬河南省政府。民國22年(1933年),劃歸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民國36年(194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豫西南。12月,于湍河南部置鄧縣。民國37年(1948年)元月置鄧北縣,9月置鄧西縣。民國38年(1949年)1月,撤銷鄧西縣,轄區分別歸鄧北縣、鄧縣;3月,鄧縣、鄧北縣合并為鄧縣,歸屬河南省南陽專區。
1988年11月17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鄧縣,設立鄧州市(縣級)。1996年?,鄧州市面積2294.4平方千米,人口148.7萬人,轄2個街道、7個鎮、19個鄉:西城街道、東城街道、孟樓鎮、十林鎮、張村鎮、林扒鎮、構林鎮、穰東鎮、汲灘鎮、九龍鄉、小楊營鄉、元莊鄉、文渠鄉、白牛鄉、龍堰鄉、劉集鄉、張樓鄉、羅莊鄉、城郊鄉、趙集鄉、都司鄉、陶營鄉、夏集鄉、高集鄉、彭橋鄉、桑莊鄉、腰店鄉、裴營鄉。市政府駐西城街道。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鄧州市總人口1290656人,其中:汲灘鎮17575人、穰東鎮70296人、趙集鎮53762人、羅莊鎮41527人、十林鎮53118人、張村鎮48591人、彭橋鎮37594人、孟樓鎮23028人、林扒鎮39090人、都司鎮34973人、都司鎮65724人、構林鎮57933人、城郊鄉47299人、龍堰鄉43128人、張樓鄉31086人、白牛鄉42389人、元莊鄉34186人、夏集鄉60968人、裴營鄉67774人、文渠鄉44688人、九龍鄉35398人、高集鄉49956人、陶營鄉37209人、小楊營鄉28897人、腰店鄉45117人、腰店鄉41609人、西城虛擬街道60995人、東城虛擬街道66489人、杏山開發區10257人。
2005年10月17日,鄧州市召開深化和完善鄉鎮機構改革工作會議:經河南省民政廳批復,鄧州市撤銷元莊鄉,整體并入汲灘鎮;撤銷城郊鄉,設立湍河街道辦事處;東城街道辦事處更名為花洲街道辦事處;西城街道辦事處更名為古城街道辦事處。此次鄉鎮辦調整后,鄧州市共設置27個鄉鎮辦,其中鎮13個,鄉11個,辦事處3個。2005年末,鄧州市轄3個街道、13個鎮、11個鄉:花洲街道、古城街道、湍河街道(新增);穰東鎮、汲灘鎮、孟樓鎮、林扒鎮、構林鎮、十林鎮、都司鎮、趙集鎮、張村鎮、劉集鎮、彭橋鎮、桑莊鎮、羅莊鎮;夏集鄉、九龍鄉、裴營鄉、高集鄉、文渠鄉、陶營鄉、龍堰鄉、張樓鄉、白牛鄉、腰店鄉、小楊營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