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時,今區境屬巴國江州地域,較長時間為巴國國都所在地。公元前318年,秦以巴國地置巴郡,區境屬巴郡江州縣地域,為巴郡和江州治所所在地。從漢代至清代,區境先后屬江州縣、墊江縣、巴縣(561~1929年)地域。歷為郡、州、路、府、省、縣治所所在地。
1929年,國民政府在巴縣城區正式設重慶市,今渝中區境屬重慶市地域。1935年,重慶市下設5個區,第一至第四區在今渝中區境。1939年,重慶市下設12個區,第一至第八區在今渝中區境。1942年,重慶市下設17個(陸上)區和1個水上區,第一至第八區和水上區的一部份在今渝中區境。1946年,重厭市下設18個區,第一至第八區在今渝中區境。在此期間,區境一直是重慶市政府所在地。抗日戰爭時期,區境為中華民國戰時首都、陪都和中共中央南方局、八路軍重慶辦事處所在地。
1950年6月,重慶市人民政府將原第一區至第七區命名為第一區。1955年11月,第一區改稱市中區。區境曾為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軍政(行政)委員會、西南軍區所在地,并一直是重慶市黨、政、軍領導機關所在地。
1995年3月,重慶市進行行政區劃調整,市中區更名為渝中區(國務院1994年12月17日批復 國函[1994]138號);渝中區轄原市中區的七星崗、較場口、解放碑、朝天門、望龍門、南紀門、菜園壩、兩路口、王家坡、上清寺、大溪溝11個街道辦事處和從沙坪壩區劃入的大坪、化龍橋2個街道辦事處。區人民政府駐和平路。
1996年,渝中區面積22平方千米,人口約57萬人。轄七星崗、較場口、解放碑、朝天門、望龍門、南紀門、菜園壩、兩路口、王家坡、上清寺、大溪溝、大坪、化龍橋13個街道。區政府駐七星崗街道。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渝中區常住總人口664942人,其中:七星崗街道69962人、較場口街道43049人、解放碑街道26061人、兩路口街道37507人、上清寺街道63602人、王家坡街道30543人、菜園壩街道25544人、南紀門街道51727人、望龍門街道41770人、朝天門街道28398人、大溪溝街道64715人、大坪街道124033人、化龍橋街道58031人。全區漢族人口65.99萬人,占99.25%。
2002年末,渝中區戶籍總人口59.6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9.39萬人。轄七星崗、較場口、解放碑、朝天門、望龍門、南紀門、菜園壩、兩路口、王家坡、上清寺、大溪溝、大坪、化龍橋13個街道,108個居委會、1個村委會。
2005年末,渝中區戶籍人口59.94萬人,常住人口69.78萬人。轄朝天門、望龍門、解放碑、較場口、南紀門、七星崗、菜園壩、兩路口、大溪溝、上清寺、王家坡、大坪、化龍橋13個街道。
2006年6月7日,重慶市政府(渝府[2006]118號)批復同意渝中區將13個街道調整為12個街道。其中,撤銷較場口街道、王家坡街道,設立石油路街道,調整6個街道行政區域范圍,保留5個街道行政區域和街道辦事處駐地不變。具體為:撤銷較場口街道,并入解放碑街道;撤銷王家坡街道,并入菜園壩街道、兩路口街道;以原大坪街道的煤建新村、茶亭村、民樂村、石油路、金銀灣、虎頭巖和原化龍橋街道的九高路共7個社區設立石油路街道。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渝中區常住總人口630090人,其中:七星崗街道68872人,解放碑街道64629人,兩路口街道51811人,上清寺街道55903人,菜園頊街道38380人,南紀門街道46862人,望龍門街道41358人,朝天門街道27338人,大溪溝街道66319人,大坪街道81658人,化龍橋街道15806人,石油路街道71154人。
2015年1月8日,重慶市政府(渝府[2015]3號)批復同意渝中區部分街道行政區劃調整:撤銷望龍門街道,調整朝天門街道、解放碑街道、南紀門街道行政區域范圍。具體為:將原望龍門街道的巴縣衙門、白象街、二府衙、湖廣會館4個社區劃歸朝天門街道管轄,郵政局巷社區劃歸南紀門街道管轄;將朝天門街道的羅漢寺社區劃歸解放碑街道管轄;朝天門街道辦事處駐地遷至解放東路189號(原望龍門街道辦事處駐地)。調整后,渝中區轄11個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