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鎮海區轄街道。區政府所在地,是全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于區境東部,甬江北岸。東南北三面環水,東起外游山,南沿甬江,隔江與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北侖區小港街道相望,與蛟川街道接壤,北瀕灰鱉洋,至七里嶼與舟山市金塘鄉交界。面積21.71平方千米,人口6.69萬人(2010年)。轄10個社區。辦事處駐勝利路200號。
水陸交通便利,329國道、省一級公路直通寧波、杭州等地。鎮支線鐵路與蕭甬鐵路相接,甬江隧道與北侖相通,水上有直達上海快輪。有招寶山風景區、鎮海口海防歷史遺址、鎮海中學。
【沿革】以境內招寶山而得名。城關古稱浹口,別名蛟川,泛稱鎮海。秦漢時屬句章東境,處東海岬角。南北朝齊永明四年(486)已置浹口戍,駐永軍。唐元和四年(809)置望海鎮,乾寧四年(897)為靜海鎮。后梁開平三年(909)置望海縣(后改定海縣)。城廂區劃,宋時屬清泉鄉上湖里。嘉定八年(1215)編為19坊城區市。明代稱城內隅,有4街22巷,屬東管鄉清泉里。清代改稱鎮隅,仍屬東管鄉,城廓分為東、南、西、北四隅,巷弄襲明制,是時設有小南門、大南門、小西門、鼓樓前四市。
民國時稱城區。1930年改建鄉鎮制后,屬第一區,設南熏、鎮遠、清川、向辰東、向辰西、橫街、上字、梓蔭、鼓樓、朝宗、武寧等11鎮。1934年后屬東管區辦事處,并為南熏、向辰、朝宗、武寧四鎮,下設保甲。1940年7月武寧鎮遭日本侵略軍焚毀,鎮廢。1946年撤朝宗鎮,分別并為南熏鎮、向辰鎮。同年10月,南熏、向辰合并稱蛟川鎮,下轄13保,195甲。1949年5月26日解放,9月改名為城關鎮。1952年11月改稱城關區,1956年2月復稱城關鎮,由縣直轄。
1958年10月,鎮海縣劃入寧波市,設城關鎮公社。1959年7月改鎮海公社。1961年11月稱鎮海鎮。1963年初縣市分治,為城關鎮公社。1980年12月復稱城關鎮。1992年5月,俞范鎮、臨江鄉并入城關鎮。1996年,面積62平方千米,人口11萬,轄石塘下、漲(钅+監)碶、新老周、迎師橋、張陳傅、中官路、中一、水琚王、清水浦、沿江、沈家、孫家畈、渡駕、五里牌、虹橋、俞范、廟后張、陳家、五豐、棉豐、后施、南洪、三合、棉海、順風、灣塘、中星、殿跟、核心、嵐山30個行政村。
2001年,撤銷城關鎮(嵐山、灣塘2個村并入澥浦鎮),設立招寶山街道和蛟川街道;招寶山街道轄8個社區、1個行政村,面積20.8平方千米,總人口6.22萬人。2002年,轄城東、勝利路、總浦橋、后大街、順隆、蛟川、西門、白龍8個社區,港務、航務、建筑3個居委會,張(钅+監)碶1個行政村。2006年末轄城東、勝利路、總浦橋、后大街、順隆、蛟川、西門、白龍、張(钅+監)碶、古塘10個社區。
【郵編】315200【2011年代碼及城鄉分類】330211001:~001 111城東社區 ~002 111勝利路社區 ~003 111總浦橋社區 ~004 111后大街社區 ~005 111順隆社區 ~006 111車站路社區 ~007 111西門社區 ~008 111白龍社區 ~012 111張(钅+監)碶社區 ~013 111海港社區 ~400 123后海塘港口物流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