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永勝縣為遂久縣地,屬越南郡,首府設在至今四川省涼山州西昌市,直至東漢。蜀漢建興三年(225),丞相諸葛亮南征,設置郡縣,將遂久縣改屬云南郡,首府在今大理州。東晉時名姑復縣,仍屬云南郡,直至梁、陳。唐武德七年(624),置靡州,屬姚州都督府。唐貞元十一年(795),南詔設置北方,后改名成偈,先后屬劍川和鐵橋節度。后晉石敬塘天福二年至南宋末年(937-1277),設成紀鎮、善巨郡,屬大理國。
元朝初至元十五年(1278年),設施州(轄今永勝、華坪兩縣),至元十七年(1280),改稱北勝州,屬麗江路宣撫司。“北勝”一名的來歷為:忽必烈從甘肅出兵,自北而來,到大渡河兵分三路,進攻大理,其中一路首先占領永勝,以自北而來,首戰取勝之意,取名“北勝”。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升北勝州為府,管轄金沙江東岸的北勝、永寧、蒗蕖、順州等地,仍以高氏為知府,屬麗江路管轄。
明洪武十五年(1382),征南大軍進云南,土酋高、章、子氏降明。開初,仍以北勝府治理。洪武十六年(1383),改北勝府為北勝州,降章氏為北勝州副同知,高氏為北勝土知州,屬鶴慶軍民府管轄。洪武二十九年(1396),云南行都軍民指揮使司,實行“改土司流”。除管轄北勝、永寧、蒗蕖、順州外,又在永勝縣城區、三川壩(金官、梁官)、南區(今程海、期納、濤源、片角等鄉鎮)推行“寓兵于農”的屯田制,分設千戶所5個,百戶所50個,以及前后馬軍、黑伍、東西馬場。正統六年(1441),升北勝為直隸州,屬云南省布政使司,從此不屬瀾滄衛管轄。
清順治十六年(1659)六月,清兵入云南,北勝等地官府附清朝。順治十七年(1660),永勝、華坪仍稱北勝州。順治十八年(1661),吳三桂奏準開辟北勝關,與西藏達賴喇嘛、青海根都臺吉在此以茶換馬,被稱之為“茶馬古道”。康熙五年(1666),北勝州屬大理府。康熙二十六年(1687),取消瀾滄衛屯伍制,軍屯土地、戶籍人口、賦稅等統屬北勝州管轄。康熙三十一年(1692),再升北勝直隸州為永北府,永寧、蒗蕖、順州隸屬。“永北”二字的來歷,實為永寧、北勝之綜合。
雍正二年(1724),麗江土知府木氏“改土歸流”;次年,木氏所屬梓里、睦科、大彎、米厘、松坪、喇嘛、樓子海等地(即今松坪、大安兩鄉)劃屬永勝。乾隆三十二年(1767),改永北府為永北直隸廳,屬迤西道,其地域、賦役、學制不變。主要官員品級則由四品降為五品。下設流官衙坪經歷司、永寧土知府阿氏、蒗蕖土知州阿氏、頃土州同子氏、羊坪土千總李氏。光緒三十四年(1908),并華榮舊衙坪兩經歷署,設榮坪縣(民國二年稱華坪縣),仍屬永北直隸廳。
民國元年(1912),地方政權仍沿清制,稱永北直隸廳。民國2年(1913),全省各府、廳、州一律改縣,省以下留道。劃永北直隸廳為永北、華坪二縣,屬滇西道(一說永北屬勝越觀察道使管轄)。民國3年(1914)改觀察使為道尹,永北縣以下設金江、仁里、寧蒗縣佐(又名分縣),再轄土司約甲。民國18年(1929)8月,縣公署改名縣政府,縣知事改名縣長。廢道制,直屬省。民國21年(1932)3月,中央通令廢除縣佐。永北所屬縣佐始行撤銷,以寧蒗為設治局,直屬省。民國23年(1934),正式批準永北更名為永勝。據《云南省各縣疆資料》:“永北之名,因永寧,北勝而起。”然永北有永遠敗北之意,故改名永勝,以求祥瑞征兆。
1950年屬麗江專區管轄。1958年永勝縣、華坪縣合并設永華縣;1959年復設永勝縣。1970年屬麗江地區管轄。2002年底屬地級麗江市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