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陸良縣總面積2096平方千米,總人口61.15萬人。轄8個鎮、2個鄉;11個居委會、126個行政村。
中樞鎮 面積:93.8平方千米 人口:10.44萬人 郵編:655601 代碼:530322101 轄11個居委會、3個行政村:東門、南門、西門、北門、菜園、真理、環城、窯上、四河、六潑、閻芳橋;茶花、中紀、盤新。鎮政府駐真理。
因是全縣政治、經濟的中心而得名。1950年設第一區,1957年置中樞鎮。1958年至1960年屬于陸良縣政府為先鋒公社。1961年至1969年屬陸良縣環城區。1970年至1980年屬陸良縣環城公社。1981年至1982年中樞鎮和環城公社分開,1983年至1987年屬陸良縣為環城區公所。1988年設中樞鎮。
板橋鎮 面積:189平方千米 人口:9.09萬人 郵編:655602 代碼:530322102 轄17個行政村:板橋、石壩、車馬堡、馬軍堡、大橋、長湖、洪武、后所、魚塘、馬軍營、白塔、河東堡、河西堡、舊州、擺羊、小堡子、左里堡。鎮政府駐板橋。
因鎮駐地板橋村得名,明末此地為曲靖至陸良縣交通要道,有"北澗"(今板橋河),為便利南北交通在澗上以木板架橋,而得名。位于鎮政府東部的舊州,在宋、元明、清初時曾為陸良府治。1950年至1952年屬于陸良縣三岔河區(第二區)轄,1953年至1957年屬陸良縣板橋區。1958年至1962年屬陸良縣衛星公社(中國政區大典:1957年置板橋鄉)。1963年至1969年屬陸良縣板橋區。1970年至1983年屬陸良縣板橋公社,1984年至1987年屬陸良縣板橋區。1988年設板橋鎮。
三岔河鎮 面積:120.9平方千米 人口:11.21萬人 郵編:655603 代碼:530322103 轄24個行政村:三岔河、太平、大咀子、白巖、棠梨、劉良、大壩、寺腳、羅依、盤江、沙溝、清河、太家頭、天寶寺、萬清、楊家壩、趙家溝、黃家圩、水閣、大溝、大馬路、擺楊河、舟東、三岔子。鎮政府駐三岔河。
因鎮政府駐三岔河得名,明洪武年間,此地有三條小河交三條小河交叉匯集流入中源澤故名三岔河。1949年前屬陸良縣為永晏鎮。1950年至1952年屬陸良縣二區。1953年至1956年屬陸良縣為第三區。1957年撤區劃為四個鄉。1958年至1960年屬陸良縣為紅旗公社。1961年至1969年屬陸良縣為第三區。1970年至1983年屬陸良縣為三岔河公社(中國政區大典:1963年復第三區,1973年改三岔河公社)。1984年至1987年屬陸良縣為三岔河區公所。1988年設三岔河鎮。
馬街鎮 面積:167.2平方千米 人口:10.64萬人 郵編:655605 代碼:530322104 轄21個行政村:馬街、大龍潭、小龍潭、泉豐、前所、良迪、劉家、朱家堡、金家、大西、黃官營、湯官箐、海螺、湖海、尹旗堡、海界、郭家、漾稻、莊上、薛官堡、杜旗堡。鎮政府駐馬街。
清初時,由老馬街遷移此地,逢鼠,馬天趕集,故名馬街。1950年至1955年屬第五區。1956年至1957年屬馬街鎮。1958年至1960年屬設東風公社。1961年至1962年屬馬街鎮。1963年至1969年屬第五區。1970年至1983年屬馬街鎮(中國政區大典:1958年改馬街公社,1969年復為第五區,1970年復馬街公社)。1984年至1987年屬設馬街區。1988年設馬街鎮。
召夸鎮 面積:185.3平方千米 人口:3.09萬人 郵編:655606 代碼:530322105 轄7個行政村:召夸、新莊、小壩、果河、水塘、他官營、大栗樹。鎮政府駐召夸。
召夸彝語為“詔卡”,詔意為村。全意為南詔王駐兵的村后演變為“召夸”據陸良縣志記載;明初年于此建擴駐兵的村。1950年至1957年屬陸良縣轄為召夸區(第六區)。1958年至1962年屬陸良縣召夸公社。1963年至1969年屬陸良縣召夸區(第六區)。 1970年至1983年屬陸良縣召夸公社。 1984年至1987年屬陸良縣轄召夸區公所。1988年設召夸鎮。
大莫古鎮 面積:208.4平方千米 人口:4.90萬人 郵編:655607 代碼:530322106 轄12個行政村:大莫古、甘河、新村、大地、發峨哨、阿油堡、太平哨、麻舍所、戛古、愛位、爛泥溝、挪巖。鎮政府駐大莫古。
原名“尼莫沽”彝語,后牛,莫河沽水塘,即河邊有水塘放牛之地,明初彝族居住此地村邊有一水塘,周圍草木茂盛,常有牛群在這里放牧,故名“尼莫沽”,后演變為小莫公社駐此村而得名大莫古。1950年設第六區,1953年改第七區,1958年至1962年屬陸良縣分為團結,五一公社。1963年至1969年屬陸良縣為大莫古區(第七區)。1970年至1983年屬陸良縣為大莫古公社。 1984年至1987年屬陸良縣為大莫古區公所。1988年設大莫古鄉;1999年設大莫古鎮。
芳華鎮 面積:234.2平方千米 人口:3.21萬人 郵編:655609 代碼:530322107 轄10個行政村:芳華、雨補、戚家山、獅子口、雍家、雙合、龍潭、板田、乘民、高栗樹。鎮政府駐芳華。
此地因氣候溫和,四季如春,花開不斷,花季滿野,華與花同音,故名,因辦事處駐大芳華而得名。1950年至1957年屬芳華區(第九區),1958年至1960年屬芳華公社轄。1961年至l962年屬芳華公社轄, 1963 年至1969年屬芳華區(第九區)。 1970年至l978 年屬芳華公社轄、1979年至1980 年屬芳華鄉轄,1981 年至l983年屬芳華公社轄,1984 年至1987年屬芳華區轄,1988 年設芳華鎮。
小百戶鎮 面積:449.7平方千米 人口:3.99萬人 郵編:655608 代碼:530322108 轄14個行政村:小百戶、天花、雙官堡、永清河、上壩、中壩、北山、興仁、興隆、蘆山、老母寨、普樂、羅貢、炒鐵。鎮政府駐小百戶。
以駐小百戶村得名,元初戶駐地,因此地百戶所較小,故名得名小百戶。天花縣舊城遺址在現天花境內。1950年至1957年屬陸良縣牛頭山區。1958年至1962牛屬陸良縣小百戶公社。1963年至1969年屬陸良縣小百戶區。1970年至1983年屬陸良縣小百戶公社。1984年至1987年屬陸良縣小百戶區。1988年設小百戶鄉,2001年設小百戶鎮。
活水鄉 面積:204.7平方千米 人口:2.33萬人 郵編:655604 代碼:530322201 轄8個行政村:活水、黑木、新臺子、石槽河、龍家、水塘、沙鍋、雨麥紅。鄉政府駐活水。
因村邊有一水井,過往行人喝水較多,喝與活近音,故名活水。解放戰爭時期是云南邊縱游擊隊的根據地,曾在沙鍋村成立過龍海區游擊大隊、龍海山區行政委員會、陸良縣臨時人民政府。1949年屬東寧鄉,1950年屬魯依鄉,1953年屬活水鄉,1958年屬龍海公社活水管理區,1960年屬龍海公社,1963年屬龍海山區,1970年屬公社。1983年設活水區,1988年設活水鄉。2006年撤銷核桃村鄉,其所轄雨麥紅、沙鍋村2個村委會劃歸活水鄉管轄。
龍海鄉 面積:151.6平方千米 人口:2.52萬人 郵編:655604 代碼:530322203 轄10個行政村:雙箐口、再邑、樹搭棚、雨古、大竹園、古都衣、皈依、核桃、大新、小寨。鄉政府駐雙箐口。
1949年屬東寧鄉,1950年屬第三區,1953年屬第十區,1957年屬龍海山區樹達棚鄉。1958年屬龍海公社,1963年屬龍海山區,1970年復屬龍海公社,1983年設雙箐口區,1988年設雙箐口鄉。原核桃鄉1949年屬龍鳳鄉,1952年屬第十區,1958年屬龍海公社,1983年設核桃村區,1988年設核桃鄉。2006年,撤銷核桃村鄉,將所轄核桃村、大新村、小寨3個村委會劃歸雙箐口鄉管轄,并將行政區劃調整后的雙箐口鄉更名為龍海鄉。
** 以上名錄、面積、人口根據《云南行政區劃簡冊2006》;代碼根據《2006云南行政區劃代碼》;沿革根據《曲靖區劃地名網》(部分根據其他資料加以修改)**